华严六层智慧 信、解、行、愿、证、等
十行品是入善思惟三昧。善思惟,从这一个情境中来讲行法,善思惟是说他已经了解,思惟是正确的。
修行的次第是一个公式,在不同的宗派里,不同的大德所作的指导,他有不同的指导方式,在哪个道场依止哪个善知识,或者修学哪个法门,只有依照那边的指导去修学。我们这里的模式是华严的模式,华严是宏观佛法中的最宏观的一个部分,我们把这个部分用新的名词来讲叫做普贤乘。
普贤乘告诉我们,假如众生未生信,就令生信,摄受他,假如摄受不到那就别讲了。跟一个还没有学佛的人,要怎么摄受,就是要跟他做朋友,让他先能接纳你,这是最重要的。第一个要先让人家接纳你,这个是摄受;不能摄受他,众生不接纳你,没有用。
今天一些一知半解的人在社会上乱来,还以为是在很积极的在度众生,但是让众生一见到就头痛,人家都不接纳。
摄受众生,就是让众生接纳你。当他接纳你以后,看他信不信三宝,他不信,不要紧,令信,令他信,要怎么令他信呢?这就是你的第一个智慧。
信还不算,已生信要令解,让他了解佛法是什么,什么叫因果,不是他做的你高兴的就功德无量,他做的你不高兴的,要背因果。不是依据你的好恶来的,他是一个绝对的客观,他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要怎么运用。
第二个智慧让他能解佛法,不但因果轮回,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一步一步。那已解的,能解,有善思惟,就令行;能行、已行就令发愿,这就是行愿。
愿要大,有愿才能扩大,没愿不能扩大。发愿就要发你做不到的,那才会扩大,才会超越自己。愿是人家做不到,而你去做,所以已行要发愿,这个叫行愿。
行愿是从因地向果地的,叫行愿,我们也叫愿行,愿行是指由果地到因地,我们修这个法门,叫做果地觉因地心,所以就讲愿行。讲愿行是把标杆立起来,朝着标杆前进。
行愿是指已经做了,还有更多的,更大的长程目标,在等着你去完成他,这个叫行愿。所以行愿跟愿行的定义是有些不同。
到发愿就是回向,回向我们叫扩大,已发愿就令证入,证入就是登地菩萨。已证入,令等佛,要他成佛,等于佛了,跟佛齐高,从随分觉要到圆满觉,就是已经到了要跟佛一样的时候,这个时候要教你的,是十定、十忍、十通。十忍,忍就是智慧,十种智慧。
这是从整个法界来看,要怎么入法界的一个次第。每一个大德的指导是不一样的,通常所谓的禅宗大德,有些好简,二分法,三分法,两个阶段、三个阶段,这样教学简单,而且空间大,弹性比较大,比较活泼。
华严是六位行法,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六个次第很清楚。有的比这个更微细,像唯识,还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密麻麻的,跟一部词典差不多,太微细了。有人喜欢这样,喜欢这样就这样,没有说什么不好,这是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大德,不同的教导方式。
在选择道场,选择善知识,选择法门,是从这样子去看的,要选到恶知识,就没办法,那叫没眼珠,证明没有择法觉分,谈这个部分是设定你已有择法觉分。
进入道场,不管哪个道场,依止善知识;不管依止哪个善知识,修学法门;不管修学哪个法门,要知道,为法而来,不要为着是非而来,不要为着人家都跟你攀援而来。
为什么讲十行的时候要入善思维三昧,它是个背景,心境在善思维三昧中,就是从十住是令解,解了以后要令行,要教十行位的时候,就善思维三昧出来!(海云导师讲十行,圆明提纲撮要Ⅲ1-12)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