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十六计:借刀杀人
三国三十六计:胜战第三计 借刀杀人
总诀: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大意是说:当敌方已经很明确,但是友方态度不明的时候,可采取引友杀敌的策略。一方面不用损耗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友方态度明朗化,成为自己坚实可靠的盟友。借刀杀人之计巧妙利用矛盾多方的态势转换,造成有利于自己的局面,在战略决策层面,得到许多谋略家的亲睐。以《损》推演,指《易经》中六十四卦《损》卦推演,损下益上,损友军和敌方,得益的是自己。
经典战例: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吴。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将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子贡游说吴国成功以后,他考虑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趁机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愉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伐齐成功,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 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精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
子贡充分利用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这是典型的借刀杀人之计,齐国要攻打鲁国,可谓“敌已明”,而友军在哪里?正所谓“友未定”。这时候子贡充分利用了矛盾多方,引吴击齐,既解除了齐国攻打鲁国的危险,又让吴国表明了态度,成为自己的友军。而自己损失可谓非常小。后来,许多人把借别人的手除掉异己的计谋也叫做“借刀杀人”,三国当中,这样的例子也非常多。
三国战例: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本身就是一个计谋迭出的战役,但是赤壁战略的发动,却深合借刀杀人之计的本意。刘备当阳新败,形势岌岌可危,敌人非常明确,就是步步紧逼的曹操,而东吴是敌是友还不清楚。此时,诸葛亮运用了借刀杀人之计,说动东吴抗曹。事见《三国志.吴主传》: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同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仪,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这是三国时期借刀杀人之计运用最成功的一次。赤壁一战,曹操大损,而刘备大大受益,原因就在于引友杀敌,不自出力。
弥衡之死
弥衡裸衣骂曹,大家都非常清楚,曹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时孔融在坐,恐操杀衡,乃从容进曰:“祢衡罪同胥靡,不足发明王之梦。”操指衡而言曰:“令汝往荆州为使。如刘表来降,便用汝作公卿。”衡不肯往。操教备马三匹,令二人扶挟而行;却教手下文武,整酒于东门外送之。后来韩嵩问起曹操,弥衡出使荆州,您怎么不问结果。曹操说:“祢衡辱吾太甚,故借刘表手杀之,何必再问?”曹操明明白白的用了借刀杀人之计。
当然,刘表也不傻。表曰:“祢衡数辱曹操,操不杀者,恐失人望;故令作使于我,欲借我手杀之,使我受害贤之名也。吾今遣去见黄祖,使曹操知我有识。”众皆称善。刘表不傻,总有傻的。过不了多久,人报黄祖斩了祢衡,表问其故,对曰:黄祖与祢衡共饮,皆醉。祖问衡曰:‘君在许都有何人物?’衡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除此二人,别无人物。’祖曰:‘似我何如?’衡曰:‘汝似庙中之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祖大怒曰:“汝以我为土木偶人耶!’遂斩之。事见《三国演义》二十三回。
许攸之死
曹操奸猾,许攸之死算来也算中了阿瞒的借刀杀人之计。事见《三国演义》三十三回,却说曹操统领众将入冀州城,将入城门,许攸纵马近前,以鞭指城门而呼操曰:“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操大笑。这个大笑,让我想起一个旧时听过的故事。说有一顽劣小童,爬在树上以石子掷路上行人。一挑担老者过树下乘凉,被小童掷,老者仰望而笑曰:掷得好。小童心甚得意,后一赳赳武夫过树下,小童仍掷之,武夫大怒,揪下树痛揍一顿。
曹操不杀许攸,反而大笑,乃是鼓励小童耳。赳赳武夫就是许褚,一日,许褚走马入东门,正迎许攸,攸唤褚曰:“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褚怒曰:“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骂曰:“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说“许攸如此无礼,某杀之矣。”操曰:“子远与吾旧交,故相戏耳,何故杀之!”深责许褚,令厚葬许攸。曹操借许褚之手杀了许攸,还要做滥好人,真是奸的可以啊。
有人说关羽之死是诸葛亮借刀杀人,此事我宁可信其无。说司马懿向曹操献围魏救赵之计,有借刀杀人的意思在里面,还可以说得过去,诸葛亮借刀杀关羽好像大有不通。当初诸葛亮协助刘备初得汉中,正是两面夹击曹操的好机会,诸葛亮岂可为了一己私利自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