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阳明

2023-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R琳茜

我们在生活中常会说知行合一,要做到知行合一,甚至在政治课本里也强调青少年要做到知行合一,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所谓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呢?真正的知行合一是怎么样的?我们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了吗?

明朝时期的阳明先生是第1个提出确切的知行合一的学说的。但是在阳明先生的那个时期,还有另一个儒家学说风靡一时,也就是朱熹的理学,朱熹在那个时候提出的观点并不是知行合一,对于朱熹来说知行是有先后的,应该是知为先,行为后,朱熹又为了让一些学生不只知不行,所以在之后又强调了行比知更重要。所以在那个时期的儒家学者们,有一大部分人都被朱熹的这一个知行不合一的学说所影响,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也觉得知行是不合一的。并且,知行不合一这个学说在《中庸》里似乎也有一定的依据,在《中庸》里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当我们读它的时候会发现前4个好像一直在讲知,而最后一步是要行,就会给一人一种先行后知的感觉。但是,其实最初的儒家也就是先秦时期的孔子,所讲的并不是知行二分,而是知行合一,孔子虽然没有提出知行合一这个名词,但是孔子强调“以身证道”,以身正当的意思就是要用自己的行为呈现出来自己心中所悟出的道理,而这也就是一种知行合一。所以最初孔子所说的就是以知行合一这个道理为主的,也就是先秦儒家是支持知行合一这一个观点的。

只是,由于朱熹有他自己的一个逻辑体系,并且朱熹的学说在当时流传非常的广泛,所以有许多阳明先生的弟子都因为这两个相矛盾的观点而产生了疑惑。

阳明先生的学生徐爱就曾问过阳明先生,知行合一这个观点,同时徐爱还举了一个例子:现在的人们尽管都知道对父母应该孝顺,对兄长应该敬爱,实际上他却并不能做到孝顺,也不能做到敬爱,因此徐爱觉得知行其实并不合一。当我们看到这个例子的时候,应该也会觉得它非常有道理。但是,其实他只是被我们的惯性思维隔断了,在我们的惯性思维中,我们把知行当做两件事。事实上知行本来就是一件事,知行本来的状态就是合为一体的,没有只知而不行,在我们做到知而不行的时候,其实就是没有知道。

所以阳明先生以及其他的圣贤强调知行,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就是要恢复他本来的样子,恢复本体,恢复心本来最初应该有的样子,而这也就是“体”。在我们意动去“用”的时候,就比如好好色,我们感知到了好看的美色,是在我们感知到了同时就已经意动了,而不是我们在感知到后才喜欢的。最初仓颉造字的时候,我们都是根据我们知道的所经历的事情而创造一个字的,我们现在所说的知,既是知的经历也是知的过程。是经历和过程一体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经历去解释一个字。而阳明的解释就没有将知停留在经历,而是将知这个字的过程与经历合二为一。所以刚开始徐爱所学的那个例子其实是并不成立的,比如一个人知道要孝顺父母,一个人知道敬爱兄长,那他一定是做到了孝顺父母,做到敬爱兄长,才能称他知道孝顺父母,知道敬爱兄长,并不能说只说一些孝悌的话,就可以将其称为孝悌。又好比说疼痛,那也一定是经历过疼痛了之后才知道疼痛,寒冷也是经历过寒冷之后才知道寒冷。所以,知行合一才是他本来的状态,是没有被惯性思维所隔断的状态。

可是,那我们先前所说的中庸,以及在阳明之前也有很多圣人提出需要知和行,也就是说古人都说知和行这两件事。那古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其实,这样的解释也已经误解了古人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比如阳明曾说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之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这种补偏救弊的话,就是因为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只行不思,他们只是懵懵懂懂任意去做,但是全然不会去思考自己为什么那么去做。还会有另一种人只思不行,只是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从来不去做事情,其实这时的知就不是真知,在这时候必须说行才能让他真的知。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不得一说这种补偏救弊的话。

可是今天就有许多人把知行分作两件去做,认为必先知了,然后才能行,然后终身不行。其实这样也就并没有做到知行合一,真知必有行,如果只知的话,那么就是用现代话所说的书呆子,就像现在只会做题学习的机器一样,而他们并没有去行,他们并不会去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难题,就等于说是在做白日梦。同时在古代时,就在阳明那个时期,大家都是读四书五经,想要做官就必须要读四书五经才能考试,所有的儒家知识分子都是读四书五经长大的。而四书五经其实是道德学问,道德学问如果只知只思考的话,就是没有任何用的。是要做到知行合一的,而那时的人也都是只知道知,其实这时的之也就是假知。

所以,现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那个知行合一,并不是知行合一本来的意思。在生活中我们很少会有人去真正的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我们都是被惯性思维被所隔断,本体被遮蔽了没有外发。我们需要去让知行恢复他原来的本体。而当我们去做到的时候,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最终,我们就可以成就自己,同时,将本体外发成为工夫,在生活中呈现出来影响他人,做到立己达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