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五乱第三十四诗解

2019-02-02  本文已影响13人  琴诗书画

灵枢五乱第三十四诗解 

题文诗:

十二经脉,应十二月,分为四时,春秋冬夏,

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知,清浊不干,

相顺则治;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

卫气逆行;相逆则乱,阳气入阴,阴气入阳,

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气乱于心,

烦心静伏;乱之于肺,喘喝以呼;乱于肠胃,

是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之于头,

头重眩仆.乱气相逆,补针之道,徐入疾出,

泻针之道,疾入徐出.徐入徐出,谓之导气.

补泻无形,调和精气,真气得至.至和气正,

气正神清,神清至情.至情天真,天真童心.

正文: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黄帝曰:何谓相顺?

岐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知,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黄帝曰:何为逆而乱,

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是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

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黄帝曰:善。愿闻其道。

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俞,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俞;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俞。

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黄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营卫气行太素卷12下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 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相顺者,十二经脉皆有五行四时之分。诸摄生者,摄之当分,则为和为顺;乖常失理, 则为逆为乱也。

黄帝曰:何谓相顺?

[平按:《甲乙》有“而治”二字。]岐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 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夏秋冬,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 浊不相干,如是则顺而治。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内外相顺,故曰相随,非相随行,相随和也。

黄帝曰:何谓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

清气在于脉内,为营为阴也;浊气在于脉外,为卫为阳也。

营气顺行脉,卫气逆行,

营卫气顺逆十二经而行也。卫之悍气,上至于目,循足太阳至足指为顺行;其悍气散 者,复从目,循手太阳向手指,是为逆行也。此其常也。 平按:《灵枢》、《甲乙》“脉” 上无“行”字。

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

悗,音闷。阳气入阴,阴气入阳,即清浊乱也。营气逆行,卫气顺行,即逆顺乱也。

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

密嘿烦心,不欲言也。俛首,低头静伏也。 平按:“嘿”《甲乙》作“默”。

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

肺手太阴脉行臂,故肺气乱,肺及臂手闷,所以接手以呼也。 平按:“接”《甲乙》 作“按”。

乱于肠胃,则为霍乱;

肠胃之中,营卫之气相杂为乱,故为霍乱。霍乱,卒吐利也。

乱于臂胫,则为四厥;

四厥,谓四肢冷,或四肢热也。

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厥逆头重,谓头寒或热,重而眩仆也。 平按:“头重”《甲乙》作“头痛”,注;“一 作头重。”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有道者,理其乱,使从其道。

黄帝曰:善。愿闻其□。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经、心主输

气在于心取手少阴经者,《上经》云:“心不受邪。”今气在心,若为不受邪也?若言 邪在心之包络,即应唯疗手心主之经,何为心病二经俱疗?故知心者亦受邪也。输,谓手 少阴、手心主二经各第三输也。 平按:“其”下原缺一字,《灵枢》作“道”,袁刻作“旨”。 “少阴经心主输”《灵枢》、《甲乙》作“少阴心主之输”。

气在于肺,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

手太阴荥,肺之本输。足少阴输,乃是肾脉。以其肾脉上入于肺,上下气通,故上取 太阴荥,下取足少阴输。

气在于肠胃,取之足太阴、阳明下者取三里;

足太阴,脾脉也。脾胃腑脏阴阳气通,故肠胃气乱,取足太阴也。阳明之脉,是胃本 经,胃之上输在背,下输在三里也。 平按:“下者”《灵枢》、《甲乙》作“不下者”。

气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

足太阳脉行头,天柱、大杼,并是足太阳脉气所发,故取之也。

不知,取足太阳荥输;

取前二穴不觉愈者,可取足太阳第二荥穴及第三输也。

气在于臂足,先去于血脉,后取阳明、少阳之荥输。

手足四厥,可先刺去手足盛络之血,然后取于手足阳明荥之与输,及手足少阳荥及输 也。 平按:《灵枢》“足”下有“取之”二字;“血”上无“于”字。

黄帝曰:补泻若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

补者徐入疾出,泻者疾入徐出,是谓通导营卫之气,使之和也。

补泻无形,所以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补泻虽复无形无状,所以同欲精于气之是非有余不足及乱气之逆也。故精者,补泻之 妙,意使之和也。

黄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命曰治乱。

黄帝赞岐伯之言有二:一则所言光扬大道,二则所论开道巧便。故请传之不朽也。 平 按:自“黄帝曰:光乎哉”至末,《甲乙》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