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城记

巡城记8家长秀

2020-10-26  本文已影响0人  读书吧俱乐部

巡城记第八期家长接龙:

1、 早茶博物馆里的人间好滋味

作者:隽清妈妈

上午,我与读书吧的小朋友们一道开启了金秋时节的又一场回望历史、别有风味、饱含烟火气的巡城之旅。

700多年前,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这样称赞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一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泰州早茶、如火如荼”这八个大字以及数说泰州早茶的各项数据,1.5万家早茶店,从业人员达10万人,日营业额达0.5亿元等等,我想这些数字不就是很好地诠释了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观点。

循着李老师的讲解,我与小朋友们从早茶起源、早茶饮与食等板块了解了泰州早茶的发展。泰州早茶最初是在区域繁荣的商业活动中得到发展,清代、明国时期茶馆是客商们谈生意的最佳去处,就如现在的一些咖啡店等。早茶顾名思义早上喝茶,而泰州早茶与广式早茶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相似的是对茶食的讲究,泰式是干丝、包子、鱼汤面等等,广式是叉烧包、云吞面、萝卜糕等等;不同之处泰式是早上,而广式可以从早到晚,我想这就是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吧。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通过今天上午的活动,让我和小朋友们又加深了对生活的这座城市历史的了解,泰州的生活历史有许多,既需要挖掘更需要传承和发扬光大,我想这也是我们读书吧举办巡城记活动的意义所在吧。

2、巡城记第八站——喝早茶逛博物馆

作者:敬宝妈妈

敬宝周六早上有个《科学探索》课,已经缺席《巡城记》好几期了。昨天下着毛毛细雨,我就担心着明天和读书吧的约定会不会兑现。终于天公作美,今天是个大晴天,临时带上敬宝爸、梒妹和我们一起参加活动。

对于美食,敬宝一直是受不了诱惑的。所以在他吃东西的事情上,我一直很放心他是不会被饿到的。早早地吃完早茶,敬宝就独自找伙伴们一起玩气球游戏了。随后,我们一同来到了刚建立不久的早茶博物馆,里面的图片、模型及其工具一一向参观者们展示着泰州早茶的历史文化。作为“新泰州”人,我一点都不敢马虎,带着梒妹慢慢浏览各种有关早茶美食的历史故事。敬宝跟随大部队,拿着我的手机拍下了他认为很值得记忆的画面。事后,我看了手机里拍的图片,发觉敬宝还是很认真在倾听李老师的介绍的。

因为有了梒妹,今天我陪伴敬宝的时间比较短,但敬宝和伙伴们玩得还是很开心的,不免让我这个老母亲有了一点失落感,好在照顾梒妹的忙碌让我从伤感中很快就调节了过来。

趁着敬宝上科学课的时间,我和梒妹来到了读书吧俱乐部。原本想听一听李老师有关美食的讲座,可惜梒妹打乱了我的计划。但是李老师开头的几句话已经让我对于泰州的早茶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我一直很嫌弃秧草包,不知道泰州的人们为什么会很喜欢。原来秧草具有吸油的作用,这可真是肥胖人们的福音啊。鱼汤面我也一直认为是一些小鱼烧得汤,却不知道那竟是鳝鱼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长鱼骨头烧得汤啊,怪不得汤是如此的鲜美!

感谢巡城记,让“新泰州人”有了全新了解泰州历史的机会。

3、巡城记——古月楼品早茶

作者:陈义昕妈妈

小长假后的巡城记活动又开始了。在这样的深秋时节,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桂花香。孩子爸爸难得有空,也参加了我们的巡城记活动。

我们一家三口准时来到了老街的古月楼。入座以后,服务员便开始按照菜单鱼贯上菜。有配料丰富的干丝、晶莹剔透的马兰头烧卖、香味扑鼻的秧草包、肉馅饱满的蟹黄包。看到古月楼精致的早茶,我先前的顾虑全部打消了:之前我还担心早茶点这么多,能吃得完吗?后来才发现古月楼的早茶都很精致、迷你,但是味道却丝毫不逊色。如果说其他饭店的包子点心是塞北风格的话——个头都很大,那古月楼的早茶可能就是典型的江南风格了——个头只有其他饭店的三分之一大。我们一边品着早茶,一边听老师介绍这些早茶的营养价值和背后的故事。比方说,干丝的选料,全部是老板采购的非转基因黄豆,精心加工制作的干丝……老师后面讲的内容我完全没有听清,因为我已经完全被好吃的马兰头烧卖吸引了。

吃完早茶我们来到了早茶博物馆。原来早上博物馆刚刚建成,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我们有幸成为第1批游客。参观找他博物馆,因为小朋友家长太多了,完全听不清老师讲的内容,现在回忆起来,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合影时横幅上内容:“用脚步丈量世界,让读书丰盈人生”。读书吧,建设的初衷不就是在此吗?梦轩老师以一己之力努力的去改变周围的家长,改变周围的孩子。虽然力量很渺小,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后一部分的活动就是去读书班听李敬白老师的讲座。李老师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给我们讲了泰州早茶的历史。且有幸获赠了李老师的一本新书《人间滋味,温暖可期》。读着李老师的书,耳边又响起李老师分享的洗沙包。让我也不由想起了小时候,每到寒冬腊月快过年的时候,妈妈总会做我们喜欢吃的豆沙。豆沙的熬制步骤复杂,从选豆子、泡豆子、煮豆子,压榨再洗豆沙,再用文火以猪油白糖慢慢熬制,豆沙的香味便溢开来了。小时候我们总是忍不住先去用筷子挖两口吃。正如李老师所说,其实食物更多寄托的是我们对亲人的感情。

碎言碎语写了这么多,今天有幸能认识李老师,感受到他字里行间流淌的温暖,也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亲情。

4、巡城记第八期——早茶博物馆里的人间好滋味

作者:周奕辰妈妈

“我不能接受鱼汤面,那得多腥。”

“那是你没吃到正宗的。正宗的鱼汤面一点儿也不腥。”

记不清这是什么时候,我与朋友的对话。但可以肯定,那时候的我,没有吃到正宗的鱼汤面。最近两次,在老街,我品尝了鱼汤面,那味道,除了鲜美,再也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今天听李老师讲,鱼汤面里的鱼汤是用野生长鱼的骨头熬出来的,我一直以为是鲫鱼来着,又长见识了。难怪,泰州还有一道美食,叫长鱼面。印象中,长鱼要么划丝儿炒洋葱或者炒韭菜,要么切断红烧,原来,还可以烧汤。想象一下,长鱼段在汤里飘来飘去的样子,像不像蛇?我可是最怕蛇的。

泰州的早茶文化,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老百姓喝不起昂贵的好茶叶,就买几种茶叶末混在一起的廉价茶,味道丝毫不差,反而有了更多混合的清香。早起,去茶馆,一壶茶,一份干丝,再来两个包子,就可以吃得饱饱的,喝得足足的。与家人聊聊天,与好友聚聚会,一上午的好时光,就这样慢慢地走着。

泰州早茶品种丰富,有软中带劲的烫干丝,有味道鲜美的煮干丝,还有各式各样的点心,如:马兰头烧卖、秧草包、蟹黄包、蒸饺、千层糕等等,当然还有大家都爱的鱼汤面和鱼汤馄饨。光凭一个人,不可能在一天之内把它们都尝遍的。

泰州早茶,如火如荼,早茶博物馆应运而生。走进泰州早茶博物馆,墙上的文字和图片,还有展厅里一个个的老物件,一下子就把人带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一代代人,爱吃早茶,沿袭下来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对美食的向往和追求。

人间有味,温暖可期。做个小吃货,挺好!

5、 巡城记—古月楼早茶

作者:蔡园妈妈

终于盼来了这一期的巡城记,没敢早早告诉丫头,怕她知道后天天念叨。

早上我们准时来到古月楼,餐桌上摆着烫干丝,早茶必点菜品,人齐落座开吃,第一口烫干丝没觉啥特别,再吃第二口时,感受到一丝丝清香,想必是调料的味道,再尝,清香中带着豆干豆香味,很奇怪,用鼻子嗅嗅,闻不出味道,唯有舌头才能尝出这清香。李老师给我们讲这干丝背后的事情,干丝的选料很有讲究,这家店老板选用新鲜非转基因黄豆作原料,这样做出来的干丝才醇香可口。俗话说“食多无味”,没敢吃光干丝。接下来端上来的包子模样都很精巧,马兰头烧卖纤细翠绿,豆沙包小模小样,秧草包饱满可人,蟹黄包玲珑透黄……这是一场味蕾盛宴,每样尝了下,还都不错。

写到这,突然想到小时候喝豆浆的事,小时候在农村,唯有腊月家人请人加工制作百叶、豆腐时,才能喝到豆浆。寒冷的早晨家人起早弄来豆浆,满屋飘着淡淡豆香味,喝一口甜甜的,暖暖的。早上那浅尝方得的豆香,当时未及细想。现在才找明白,正如李老师后来说的吃是一种情怀,食与情是联系在一起的,有情的吃食更隽永。

6.早茶滋味,人间值得

作者:桑果儿妈妈

一杯热茶,一份干丝,一碗鱼汤面。这是对泰州早茶最简单的概述,其实我们的早茶岂止如此?

对于一个吃货而言,今天的巡城我比娃儿还要期待。毕竟可以深度感受一下泰州早茶。我们早早地来到了古月楼。早茶的精髓所在就在一碗茶,细细品,慢慢润。泡上热水,蜷缩的茶叶就在温暖中慢慢舒展,不一会儿,香气乘着热气弥漫开来。啜上一口,身心愉悦,胃口大开。大煮干丝就在这时及时端上了桌面。干丝是由师傅亲手切的,粗细均匀,辅以鸡汤,再洒上几片青菜,几颗虾仁,暖心又营养。接着就是各式点心,秧草包,洗沙包,马兰头烧麦,蟹黄包。秧草碧绿,豆沙细腻,马兰头独有一份药草香。如果说马兰头烧麦是出世高人,那么蟹黄包必是世家子弟,自带贵族气息。蟹黄丰厚不腻,夹杂着一丝甜味。不知不觉中被我消灭的一干二净。最后出场的是早茶代表——鱼汤面。一碗好的鱼汤面的灵魂就是鱼汤。长鱼取骨,煸炒熬汤,撒上几片葱花,胡椒去腥,一个字:鲜!

食其味,要知其义。我们很有幸能跟着老师去了早茶博物馆。老茶壶,热水筹子,早茶券……一个个老物件,一张张图片,瞬时把我们带回了小时候。

普通的食材,温暖的故事。一碗鱼汤足够温暖在外的游子,孤独的灵魂。人间值得!

7、 泰州早茶掠影

作者:徐润璟妈妈

港剧里有句著名的台词“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在沮丧的时刻,一碗热腾腾的面,可暖胃,可安心。食物,在百姓生活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各地的特色饮食,随着一日三餐,深深流淌在当地人的血脉之中。

今天随着巡城队伍,走进了泰州的早茶文化。

喫早茶

八点集中在古月楼,一一落座,身前已有一碟烫干丝:白的豆干丝,绿的香菜叶,红的甜椒丁,粉的火腿末,橙的小虾米,顶上一撮嫩黄的姜丝,煞是好看,一勺酱汁浇下去,拌匀,入口——鲜咸甜香各色滋味在口腔里散开,这时候,揭开青花茶盏的盖子,来一口清香的铁观音,真是浑身舒泰。随后一道大煮干丝冒着热气上了桌,同样的干丝,烫一烫拌着吃,爽口弹滑;配着青菜、木耳、笋丝……用高汤煮了吃,鲜嫩松软。干丝之后,马兰头烧卖、秧草包、洗沙包、加蟹包一样样端来,好在做得精细迷你,还有我家小伙子可以和我分享,让我能够一一品尝古月楼的这些名点。最后一碗汤浓味鲜的鱼汤面下肚,彻底驱散了秋天早晨的寒意。

品文化

在早茶博物馆,了解到了泰州早茶的历史。泰州人安逸、舒适、讲究的生活,从精细的早茶及器具可见一斑。小小一道干丝,先要把豆干片成片,再切成丝,用碱水烫一烫,过水,挤水,堆盘,配以细可穿针的姜丝等佐料,浇上熬制的酱汁,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师傅的手艺,只有经年反复的练习,才能做成这粗细均匀、软硬适中、咸淡相宜的烫干丝吧?能静下心做好一件事,不容易。过去在冬天,做好的干丝还可以放在一种叫锡烫子的容器上,容器内可以注入热水,保持烫干丝的温度。茶壶也可以放在精美的木制保温桶内蓄着温度。不着急,慢慢吃,细细品,或谈着生意,或唠着家常,在氤氲的水汽间,人也显得更和气亲切了。

随着李老师的讲解,我仿佛穿越时空,看着泰州早茶如火如荼地发展。更透过早茶文化,看到咱们泰州人认真的生活态度,认真对待一餐一饮的人,必是热爱生活的;于城市烟火气中努力生活的人,也必是乐观豁达的。愿我的家乡面面俱到,蒸蒸日上。

听讲座

从博物馆出来,作为一枚吃货,赶紧返回古月楼,买了三份胖嘟嘟的藕粉圆子,回家下了当早点、当下午茶、当夜宵……配上一勺当季的糖桂花——塘里的莲藕,枝头的桂花,自然馈赠的清甜加香甜——一定会甜到心坎儿里。

所以赶到读书吧的时候,屋子里已经济济一堂了,我只好当了一回旁听生。李老师侃侃而谈:美食典故、地道做法、食材甄别……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大人们也长了见识。我吃过很多次酥香的长鱼焦,却从不知道还可以把它用草纸包了,压成末,拌到干丝里,既添了一色,又加了一味;拌到鱼汤面里,吸了面汤,酥软的口感又是另一种享受。这种吃法来自“华人谈吃第一人”——唐鲁孙,果真吃货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啊,学习了,学习了。

李老师还讲到洗沙包和豆沙包的区别:洗沙包的豆沙馅是去皮的。难怪同样的豆沙馅,不同的店做出来口感是不一样的,有的红亮细腻,有的质朴厚实。听着听着,我在心里已经计划好了:明早给孩子们炖一锅陈皮红豆沙吧。看食材在自己手里变了样,添了味,也是一种享受。或许有一天,孩子会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想起某一个清晨,那一碗冒着热气的甜甜的红豆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泰州早茶镌刻在泰州人骨子里的味道,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会让我们知道:人间滋味,温暖可期。

8、探访早茶博物馆

作者:徐思儒妈妈

泰州当地的老百姓一代代地过着“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闲适生活。“水城慢生活”是对泰州最好的诠释。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人,内心是充盈而幸福的。说起早茶,每个泰州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哪家的干丝最嫩滑,谁家的鱼汤味最鲜,大都能评出个一二。泰州人对早茶的热爱,正如泰州早茶博物馆入口处的八个大字“泰州早茶,如火如荼”一般。

终于泰州早茶博物馆开馆了,有幸跟着读书吧大部队来探访泰州早茶的“前世今生”。泰州早茶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中期,其起于“茶”,又因粮食的生产交易而丰富。1950年之后,泰州城内已有早茶经营户164家。现今,早茶品种更是达到150多种,形成了茶饮、酒品、干丝、面点、面条等品类。博物馆内既有泰州早茶历史的文字演绎,也有丰富的文物、收藏作为佐证。信息量之大,内容之丰富,令参观者大饱眼福。参观过程中,孩子们簇拥着李老师,听得很认真。我的脑海里不时回忆起老泰州富春饭店、翠绿饭店的身影,还不时和同伴讨论着干拌面、鱼汤馄饨、大煮干丝等等的个中滋味。

泰州早茶博物馆向公众开启了一扇关于泰州早茶文化的大门,也是泰州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无论外地游客还是当地百姓,不管老人还是小孩儿,都能在此有所收获。

9、陪着孩子去巡城之“泰州早茶”

作者:关陈佳麟 妈妈

这一期的巡城记,是有温度的,因为第一个流程就是来一份热气腾腾的早茶。尤其是在已有凉气的秋日清晨,缩手缩脚地骑着电动车之后,喝着冲泡好的铁观音,整个心都舒展开来。

这是我第二次来古月楼,却是第一次品尝他家的早茶。就在上个月,和朋友特地挑在了一个工作日的并不算早的早晨,想着大家都上班了,我们可以悠闲地喝喝茶,聊聊天。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刚走上楼梯,就被里面的攒动的人头给吓住了,立马转身就走,所以第一次的古月楼觅食宣告失败。这第二次来古月楼,才知道我们上次看到的只是其很小的一个部分,除了大厅,还有很多包间。今天和读书吧的小伙伴们一起在包间吃了顿早茶,才知道他家生意火爆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和之前吃到的粗犷风的早茶不同,古月楼盛放烫干丝的盘子巴掌大小,叉几筷子就可以吃完;点心也是小小的,两口一个;鱼汤面面少汤多。如此精致的早茶,只吃其中一样或两样,是不能饱的,于是需要多点几样,这样一道一道端盘上桌就比光秃秃的一个碗有仪式感了许多,不仅饱了腹,也美了眼,还暖了心。

因为等待点心的时间比较长,孩子们的心也已不在吃上,都飞去了刚落成的早茶博物馆,想去一探究竟。

泰州早茶,为淮扬地区重要的文化生活特色,传承仅仅靠文字的记载仿佛稍显苍白,于是我们需要一座博物馆来保存和发扬历史印记,从而“不忘来路,始知归处”。赶在泰州早茶博物馆正式开馆之前来参观,我们也算是先睹为快吧。博物馆虽然不大,却满载了泰州人对于早茶的记忆。制作早茶的工具,盛放早茶的器具,交易早茶的票据......一一陈列其间。小小的博物馆一下子涌进了这么多好奇探索的孩子,虽逼仄却热闹。既然无法挤过去听老师的讲解,我就只能自己到处看看,这才发现,原来从古月楼的一个楼梯下来,就可以直通这座博物馆,之前还觉得奇怪,为什么古月楼的早茶只有二楼,这下子就明白了。远远看着孩子们兴奋而专注的神情,确实感到“这座小城不大,但各种尘世幸福极多......”

当然,体现“尘世幸福”的还有这本书《人间滋味,温暖可期》。这本书的作者李老师,就是今天小朋友们参观博物馆的带队老师。小朋友们每人都得到了这本赠书,除了泰州的早茶,还有各种常见的乡土美食都收入其中。不知道是不是想得有点远了,突然觉得一定要好好帮孩子保存着这本书,万一他以后要离开泰州去打拼自己的人生,偶尔想家的时候,就可以把这本书拿出来翻一翻,读一读,或许能感受到一丝慰藉和温暖吧。

10.早茶

作者:李佳芯妈妈

天公作美,知道我们今天有活动,一早起来大晴天,6点多我把两娃从被窝拖起来,送好大姑娘上学就带着小女儿先到老街逛逛,等着8点去古月楼吃早茶,以前都是在古月楼大厅吃早茶,今天是在包间,包间名称很熟悉,就是石头巷之类的老泰州巷子名称,一进包间就被偏桌上的水瓶吸引了,外面是用竹子编的,里面是茶瓶内胆。主餐桌上一人一份烫干丝,一个盖碗,江浙沪人大多喜欢喝绿茶和花茶,过去物资紧张,老百姓钱也不多,早茶馆子里基本都是绿茶碎末给客人用,我太奶奶管那些碎末叫满天飞,虽然是碎末,但都是好茶叶的渣渣凑一起的,泡一壶很香,今天我们生活条件好了,早茶喝的都是好茶叶,不是碎渣渣了,更清香甜爽口。随后大煮干丝,马兰头烧卖,秧草包和蟹黄包一一上桌,大人孩子吃的都很满足,最后一道压轴鱼汤面彻底把我吃撑了。

吃好早茶我们大部队就跟随老师一起去参观早茶博物馆了,在里面我们看到了很多老泰州的旧照片,很多回忆立马在脑海里浮现,还看到了制作早茶工艺步骤的照片,以前吃早茶用的票据,器皿等等,李老师在一旁细细讲解给我们听,让我们更能体会泰州人对“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有多喜爱,最后读书吧梦轩老师还送了一本李老师写的作品《人间滋味,温暖可期》。

今天巡城不但有菜香,还有书香,收获颇丰。

11、早茶

苗赵轩妈妈

虽然住在老街附近好多年了,但是早起去吃早茶,算算这还是第二次,早早打定主意,这一次一定要好好的品尝下泰州的特色早茶。等我们到了,烫干丝,煮干丝已经摆上桌了,一人一份的烫干丝,精致小巧的一碟,刚落座就迫不及待的开吃了,嗯,味道不错,口感滑嫩,听李老师讲,古月楼的干丝选用新鲜的非转基因黄豆自制而成,果然,可口美味,接下来的马兰头烧卖,秧草包和蟹黄包各有特色,一一品尝下来,真是不仅满足了味蕾,而且还挺饱腹的,最后上的鱼汤面,只能浅尝辄止了,没有想象中的鱼腥味,鱼汤鲜美,回味无穷。

泰州早茶文化延续已久,早茶博物馆也是国内首家系统展示早茶文化的专业博物馆,我们有幸成为首批参观博物馆的“游客”,博物馆内陈列了各种与早茶相关的物品,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盛放干丝的器具,被老泰州人称为“锡烫子”,是泰州早茶店冬天使用的餐具,这个器皿当中有一个底座,把它拿开,然后往里面注入热水,这样冬天吃干丝的时候口感就不会觉得冷口了,相当于起到保温作用了,还有就是两个吃早茶的铜人了,两人边吃边谈,好不惬意。

每次参加巡城活动,都感触很深,平时不在意的,需要传承的文化,其实就在身边,需要你去挖掘,去欣赏,感受生活,脚步慢下来,何尝不是另一番体味呢?

12.早茶

作者:徐子沛妈妈

早茶,我就好一口鱼汤。鳝鱼骨和猪筒骨熬制的鱼汤对我来说诱惑极大。有时,我会起个大早,就是为了喝上一口浓郁的未兑水的鱼汤。现在,每到周末,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去吃个早茶,享受水城的慢生活。 这次巡城,我们来到了古月楼。作为老牌的早茶店,里面人气十足。包厢里的早点是精致的,烫干丝、煮干丝、各式面点,每样来一点,一饱口福。对我来说,秧草包是个意外的惊喜。早就知道古月楼的秧草包是得过奖的,但是就秧草二字,让我一直没敢尝试。这次秧草包摆在我的面前,一鼓作气,咬了一口,这味道真不赖,以后我的早茶菜单里又多了一个选项。 吃饱喝足,我们来到了早茶博物馆。在李老师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早茶的前世今生,早茶的兴起源于人民生活的富足,随着时间的推移,早茶的品类日益丰富。 在博物馆里,见到老茶馆的照片、看到了很多有关早茶的老物件,勾起了我不少童年的回忆!最后来到读书吧,听李老师趣谈食物,每个小朋友还得到了梦轩老师赠送的李老师的书。 一个上午,三个地方,饱了口福,寻了乐趣,涨了知识,期待下期!

13.特色“早茶”

作者:于昕辰爸爸

金秋时节,街道上处处弥漫着桂花的香味,沁人心脾。清晨的大街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大大小小的早茶店里挤满了男女老幼,一股股热气腾空而起,大家在享用着各式各样的美味。“这座城不大,但各种尘世间的幸福极多…”马可波罗的寥寥十余字,道出了泰州的悠闲气质,“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水城慢生活是对泰州最好的诠释。

作为汉唐古郡、淮海名区,得益于刘濞的各项发展经济措施,造就了泰州的长期富足,稳定富足的粮食交易衍生出了泰州早茶,后来慢慢发展为集粮食、油、茶叶、酒、酱菜等一体的综合型产业,现在的泰州的早茶,如火如荼!泰州早茶种类繁多、工艺和用料极其讲究、口味独特,让人欲罢不能,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帝王将相无不争相追捧之。

烫干丝、煮干丝、蟹黄包、脆鳝、鱼汤面、干拌面、秧草包、洗沙包等这些传承至今的道道美食,不仅伴随着每个泰州人的成长,也包含了儿时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期许,关于早茶相信每个泰州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那道独特美味和故事。

感谢读书吧俱乐部的此次活动,让我们对泰州早茶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期待下一次的旅程!

14、巡城记——泰州早茶

作者:张以清爸爸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蕴含着扬泰地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智慧。泰州的早茶与扬州同属一个地区,又有所差异。与十里扬州不同,泰州的早茶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泰州老街一边品尝着泰州早茶的现在,一边通过泰州早茶博物馆静静地叙述着泰州早茶的过往。

        根据统计,全市15000家早茶店,10万的从业人员,150多个早茶品种,每日消耗20万斤面条,10万斤干丝,3000斤茶叶,日营业额5000万……惊人的数字,泰州早茶俨然是泰州的一个巨大产业。换个角度看,恰好证明了泰州人对早茶的迷恋和推崇。泰州早茶已成为泰州人对外来人的第一推荐。

        泰州学派王艮先生提出“百姓日用即道”,泰州早茶是这一思想的精准体现。赵朴初先生也如此言, “吃早茶虽产生于市井,但也说明泰州文化底蕴的深厚。”早茶是一种餐饮方式,慢慢成为餐饮习惯、习俗,形成独特的餐饮文化,而独特的餐饮文化则是文化、风俗的集中体现。一杯清茶,碧螺春、龙井、铁观音或是白茶,特色小菜、多样点心,一小碟烫干丝配着热腾腾的鱼汤面,和着节拍听着评弹,时事、文化、历史、八卦……生活即艺术,交流即生活。一条条河,知名的不知名的河组成了水城泰州,水城慢生活沿河流淌,慢并非缓慢,而是悠然自得、幸福自信,犹如泰州早茶所蕴含的安逸、舒适而精致生活态度。

15、巡城记八—早茶博物馆里的人间好滋味

作者:王浩晨妈妈

巡着美食味,赶着大清早,我们奔向了这次巡城记的地点—老街,我们要在“古月楼”品早茶,到“早茶博物馆”去观历史,还很有幸聆听我们海陵区的作家李晋老师给我们讲述泰州早茶这些事。

到了“古月楼”,我们依次坐在各自的包房里,等待着美味接踵而至。在泰州金秋时令的早茶中,蟹黄包是不可错过的,蟹黄膏肥的螃蟹肉质已日渐丰满,色泽也日益鲜艳饱满,味道也变得更加鲜美。将螃蟹的蟹黄、蟹肉和猪肉和成馅,做成蟹黄包,相信你一定不会拒绝!包子上桌,看到白白包子皮透出的蟹黄的颜色,夹着咬上一口,定会让你停不下来,这个要趁着热腾腾地吃,否则就没那么鲜香了。

煮干丝受到了我们这桌孩子们的追捧,他们不但爱吃煮干丝,还很喜欢喝汤,又软又鲜,确实不错。除了煮干丝,古月楼的烫干丝相比其他店家多了海虾米,就多这一味食材,味道就更丰富了。我们还品尝了秧草包、马兰头的烧卖、豆沙包、鱼汤面。豆沙包的沙馅很细腻,色泽也很自然,想来豆沙一定洗了很多次吧。马兰头的烧卖皮很薄,吃起来很轻松,个头虽小,但馅料不糙。鱼汤面里的面不多,汤很好喝,胡椒的味道浓,是我喜欢的味。吃泰州早茶除了这些美味外,有一样一定要有,就是“茶”。茶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在我们泰州,早茶早茶,自然少不了茶。在吃着各色点心,满口油香的时候,喝上一口茶,不但解腻,而且还会让你口齿留香,回昧绵长。我们的餐桌上每人都有一个盖碗绿茶,在品尝小点之余,喝上一口茶,沁入心脾,实乃舒坦。

品尝完美味的早茶,我们在李晋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泰州早茶博物馆,这可是刚刚才建成的,我们有幸成为了第一批参观者。李晋老师带着我们领略了泰州早茶的起始、发展、演变,讲述了制作早茶的工艺,和过去吃早茶的一些讲究。博物馆里陈列了一些当年吃早茶用到的一些用具,有防止干丝变冷的锡烫子,吃早茶排队的筹子,做面条的木制手工面条机等等,还有关于早茶的书法对联:“风味惊高座,清香快朵颐”,以想见当时泰州的早茶有多受欢迎。馆里还有铜雕像再现了民国时期早茶店的景象,还有粮价暗语的释义,用作商业秘密,外人无法知晓,李晋老师都一一进行了讲解,让大家学到了很多知识。在博物馆的小院里还有两个铜雕像,展现了用包子和面条寓意的“蒸蒸日上”和“面面俱到”,引来小朋友们争相拍照,不亦乐乎。

结束了老街的行程,我们回到读书吧俱乐部课堂,去听李晋老师给我们上一堂关于早茶的课,意外还收到了梦轩老师给我们的礼物—李晋老师的新书《人间滋味,温暖可期》!我拜读了这本书,觉得李晋老师的文字温暖朴实,把一个个美食写的如此生活,如此接地气,就好像我们跟着李老师坐在一起吃早茶,一起聊天,看每一篇你都会很顺畅地读下去,并知晓一些平时并不了解的知识,让你不想停止阅读,所以要实力推荐一下这本书,值得你好好读,值得你好好品,相信读好这本书,你一定会更加喜欢泰州早茶,更加喜欢早茶里面的文化。

李晋老师给孩子们讲了早茶的典故,早茶的发展史,特色早茶的制作工艺和过程,还介绍了各家早茶店的特色,可以说他是一个关于生活文化的研究者,一个把吃品出文化的人,所以我们也一起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们的活动是巡城记,但我们活动的核心是文化,所以这么有意义的活动真是一个创举,梦轩老师带领着孩子们走进自已的文化,领略它的博大精深,我们读书吧的巡,真的很棒!

16、巡城记八—早茶博物馆里的人间好滋味

作者:宗千诺妈妈

人间滋味,温暖可期。

曾有人说,要想知道一个家庭的温度,就去厨房看看。我想这应该也可以适用于这座城。

凤城历来一直被认为是祥泰之城,老百姓一直引以为傲,并口口相传。除了真的无大灾大难光顾,这里的早茶传统应该也有不小的影响。在这里,早茶被吃成了仪式感,特别是老人们,对此尤为热衷。

今天有幸能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提前参观还未正式开放的泰州早茶博物馆,内心还是有点雀跃的。这是我见过最接地气,也是离我生活最近的博物馆,亲切感油然而生。

一进门,就能看到一组震撼的数据,早茶店15000家、从业人员100000人、日营业额50000000元、早茶品种150种等等,惊讶之余更勾起来我的好奇心,让人想探个究竟。李老师向我们娓娓道来,早茶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这里是鱼米之乡,边吃早茶边谈粮食生意是那时人们的习惯,早茶就是这么不知不觉发展起来直到今天,影响着千家万户。

当看到墙上和橱窗里陈列的那时被老百姓们称为“泰州三泰”之一的来福面厂照片、小商贩出摊的场景、名字不那么陌生但照片却很陌生的一个个当时的著名“地标”、以前的食盒以及工具和各色代表美食,我竟然想到了比尔?波特写的《寻人不遇》。比尔?波特因为热爱我们的古诗,一人漂洋过海,独自完成了我国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旅,足迹遍布山东、西安、河南等七省。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通过美食去了解这座城,那应该会是一场不一样的美食之旅,特别是还有李老师的书《人间滋味,温暖可期》的助力,而且可以比比尔?波特更细腻。想想是不是就美哉!

很幸运可以通过美食去感受一座城,而且还可以接地气地融入到我们日常的一餐一饮中。

17、巡城记之八——皮包水的奥秘

        作者:姜梓慕妈妈炑紫

      泰州老百姓有句口头语叫作: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句话的意思早上吃早茶用嘴含着茶,所以叫皮包水;晚上去洗澡泡在浴池里,所以叫水包皮。这句话反映了泰州人的市井生活。

      10月17日,我们参加了读书吧俱乐部巡城记活动,探访了泰州早茶博物馆。泰州将在10月19日正式开馆,我们提前进入了解了泰州早茶的奥秘。早茶博物馆位于泰州老街景区,里面陈列了大量文字资料和旧物,介绍了泰州早茶的发展历史。泰州早茶发展于粮食市场,当时泰州是南通和上海的重要粮食运输流通市场,泰州早茶从粮食市场上发展成熟。泰州早茶最具代表性的三样食物是烫干丝、蟹黄汤包和鱼汤面。其他品种还有干拌面、馄饨、各种蒸的面点等,各具特色。

      作为一个在泰州的异乡人,居住这里12年,我感受了泰州美食的味道,泰州早茶的奥秘。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泰州早茶已经成为泰州的一张名片,一个标志。到泰州旅游的外地游客都会去品尝一下泰州早茶,一边喝着茶,一边吃着干丝和汤包,品味美食,品味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