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和新型城镇化的一点思考
作为一个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读大学之前就有在关注城市化这个问题,虽然大学期间的课程并没有让我对城市化的理解有很多提升,反而是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通过查找的几百篇文献和四处找来的几个G的数据让自己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流转,人口迁移,经济转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毕业以后参加工作,在正式参与到贵安这个特色小镇建设之前,也断断续续的接触了一些城乡建设的项目。来到贵阳参与了贵安这个特色小镇的建设,加上自己在今年去丽江、青岩、鼓浪屿等特色小镇的参观。不敢说有多了解我国目前特色小镇的现状,也算能够通过自己的体验,看出来了一些相同的地方,优缺点都很刺眼。
到真的动手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之前的城镇化被新型城镇化这个概念来刷新了。看完百度百科上的定义,较之之前的定义,变化便是由市场主导的自由城市化,变成由政府主导的,有产业和经济指向性的被动城市化。
而在最近两年被炒的火热的特色小镇,在城乡规划的进程中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按照国家的初心,特色小镇是要将城市化的进程加以推进,以一个更佳科学有效的方式解决农村闲置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同时将城市富余的技术和资本加以利用,缩小城镇和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同时更要深度发掘当地的特色文化,用商业话加速和巩固我国多元化的文化内涵。
按照国家的定位,这样的出发点是非常全面而且有很高的可行性的,但是在实际实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落地困难,良好的政策得不到执行。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特色小镇在建设的过程中,对当地特色文化的发掘深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当然有很多地方的文化的可商业化程度低,限制了开发的层次。导致特色小镇的“特色”不那么明显,好像在凤凰古镇也好,丽江古镇也好鼓浪屿景区也好,除了建筑风格的差异,起到实际支撑作用的“人”和“文化”的部分,失去了当地的特色。几乎每一个以接待游客为经济支撑的小镇,都是装修文艺的精品店为主打,或者富有创意却和当地文化扯不上关系的场馆(比如厦门的颠倒屋)。辅之以一些本地的饮食、器乐表演、旅游纪念品。完成了百分之八九十的项目填充。而内部的规划和装修、造景,都围绕着完全统一的卖点--拍照。所吸引的也是以当下社交圈分享的权重大于实际生活感受的年轻人来筹备的。当然,类似于大芬油画村这样的主题鲜明的村镇除外,大芬的整体布置,也有其他小镇同样的拍照卖点,也同样每天都吸引着大批拍摄婚纱照或者写真的非体验性游客。大芬围绕油画这个主题,聚集了一大批绘画艺术家,让人觉得有些可悲的是,真正投入去做艺术的常驻民属于少数,而更多的是贩卖复制品的商贩。处于生活压力或者经济压力,有这样的做法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围绕油画这个ip能够去深度挖掘的,真的不只是sell 这么简单。艺术交流学习、培训也可以是变现能力很强,并且保护了艺术的艺术性的手段。
按照我一个非专业从业者的角度来看,特色小镇的下一步,或者说新型城镇化的下一步,要达到政策制定的初衷,还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需要很多真正理解城市化和特色小镇核心的从业者以不那么市场话的眼光去对待这件事情。比如说在小镇建设之前,仔细思考当地的特色和要打造的主题之间的结合点。合理的规划旅游线路和每一间房屋所要承载的文化责任,经济责任。在每个小镇的入口处第一个建筑,作为小镇发展的历史简洁,博物馆也好,规划展示馆也好,让每一个那么远赶过来的游客在举起相机拍照之前,先了解到自己要拍摄的是什么故事。在那么多包装精美的店铺里面,结合到文化背景,让地理属性增加商品的经济价值。以真人表演结合当下已经十分成熟的多媒体技术,让文化的传承不那么乏味和生硬。
特色小镇和新型城镇化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