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丨中庸之道,接纳与平衡

2024-05-22  本文已影响0人  百卉含英2024

人类处于神与禽兽之间,时而倾向一类,时而倾向另一类;有些人日益神圣,有些人变成野兽,而生活中的大部分人保持中庸。

——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

看到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尚未完全理解的思想观点,过去、现在,生活中的困惑,一个个、一幕幕地涌现在我的眼前:

一、A与-A:人性的多面性

人类天生具有复杂性,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我们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追求完美与卓越,但心中还是潜藏着本我,会产生各种不被他人和社会所接纳的想法和情感。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言,好我与坏我,A与-A,意味着二元的对立。我们越是持有二元对立的“好坏观”,就意味着我们的内心和人性就越分裂。

A的极致,可能带来-A的极致。我们要警惕这种极端的分裂,尽量保持A在六七分左右,并且允许自己有时候处于-A的状态之中。

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己与身边的人难以理解,心情与状态,时好时坏,难以捉摸,很难稳定下来。

比如我自己,有时候状态好,就觉得阅读与写作状态好,有时候不知道怎么了,就是无法安静下来。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上一周对学习充满了热情,这一周就处于放松的状态。

这种时好时坏的状态并非缺陷,而是人性的完整体现。接纳自己偶尔的不稳定性,不内耗,才能做到相对稳定。允许自己有好有坏,始终相信好大于坏,是内心平和,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60分妈妈:适度的爱与期望

温尼科特提出的“Good enough mother”,意思是妈妈不能太差劲、太匮乏,但不必完美,刚刚好就可以。国内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把它翻译为“60分妈妈”,成为了一种理想状态。

这里的“60分”并非指母亲的表现仅仅及格,而是强调母亲在给予孩子爱与期望时,应保持适中原则。过于苛刻的要求或过度的溺爱,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与困扰,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适度的爱与期望,能够让孩子在自由与规范中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生活状态:卷与躺平的平衡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时常处于紧张与忙碌的状态,追求着更高的成就和更好的自己。

在生活中,主要表现在学习与个人成长方面。但这种持续的高压状态往往让人疲惫不堪,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我记得孩子在小学阶段,他对他自己的要求很高,虽然他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可是他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了,失去了往日的自信与快乐,幸亏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才引导让孩子及时改变,重拾对学习的兴趣,找回失去的快乐。

进入高年级之后,又面临着考试与竞争的压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即使平时学好了,在重大考试之中,由于紧张和焦虑,也不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于是,我们尝试着调整了对孩子期待,允许孩子可以考好,也可以考差。没想到孩子反而发挥得更好。

后来,孩子又由于其他的原因,真的考差了。我们做到了言行一致,让孩子有了不同的体验,即使考差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接受。

对于学习如此,对于生活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同的尝试与体验,可以锻炼我们面对逆境的能力,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与人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适当地放松和休息,让身心得到充分的恢复和滋养。正如古人所言:“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在忙碌与闲暇之间找到平衡,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是我们追求中庸之美的关键。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它教导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平衡点,接纳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无论是面对生活的压力,还是追求个人的成就,我们都应学会在卷与躺平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更加美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