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尚勇乎?
有一天,孔子说,“如果大道无法推行,那我就乘坐小木筏到海外去,肯跟随我出海的,恐怕就只有子路了吧?”子路听到老师这么说,很高兴,可孔子接着又说,“子路比我还勇敢,只是还找不到做木筏的材料。”
明代蕅益大师在《四书蕅益解》中点评此章说:“正为点醒子路而发,非是叹道不行。”孔子说这句话,不是感叹道不行,只是为了点醒子路才说。我比较赞同蕅益大师的点评,因为,如果说孔子是感叹道不行,何必说跟随的只有子路?再说就算孔子感叹道不行,想去海外传道,怎么会乘坐小木筏呢?在孔子时代,已经有了比较大型的船,比如《史记》中就记载了,越国的范蠡从越国(现在的浙江省)“乘舟浮海”去到齐国(现在的胶东半岛)。所以如果孔子真想出海行道,就应该说“乘舟浮于海”,而不是“乘桴浮于海”,用小木筏渡越茫茫大海,岂不是太鲁莽了吗?
在《论语·述而篇》中有一章正可以和这章结合在一起看,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对颜回说:“被任用就行道,不被任用就好好守护道,只有你我两人能这样吧。”子路在旁边听见了,就对孔子说:“那你要是带兵打仗,又要带谁呢?”他的潜台词就是,我武艺高强、勇猛善战,你一定会选我吧。可是孔子毫不客气地怼了他:“只会用蛮力和老虎打架,不知深浅就涉水渡河,这种不怕死的莽夫,我才不会带这样的人呢。要带就带上遇到事情会小心谨慎、事先谋划好才行动的人。” 这种“乘桴浮于海”的行为与“暴虎冯河”差不多,都是鲁莽行事,孔子怎么会如此行呢,只有子路才会如此啊。所以孔子说“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正是为了点醒子路不要莽撞行事,这一点在《论语》的很多章节中都能看到孔子对子路类似的教诲。
同样,作为一个追随孔子推行大道的弟子,怎么会在听到老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时,还高兴呢? 子路没有明白孔子对自己的教诲,既没有体会到孔子“道不行”的无奈,也没有领会到孔子“乘桴浮于海”的艰辛,反而以为孔子肯定自己的才干,洋洋得意,所以孔子当即讽刺:“你比我都勇敢,却不懂得裁度事理,取舍进退。”
这正和《论语·阳货篇》中孔子对子路的教诲相一致。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子路问孔子:“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回答:“君子崇尚义,如果只有勇猛,却没有义来裁度取舍,在上位的人就会作乱,在下位的
人,所以要抑制他。
可惜子路仍不能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而去真正改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论语》中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听到的道理,如果没有真实实践,就唯恐再听新的道理。如果他真的意识到自己勇敢过头的毛病,就会认真实践改善,可是他似乎并没有这样。所以孔子曾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像子路这种鲁莽的个性,恐怕不得善终。子路最终确实也是因为这份过分的勇气,却不懂裁度取舍,卷入了卫国不义的王位争夺中,被乱刀砍死,令人扼腕痛惜。
今天我们学习此章不是为了点评子路,这对于子路毫无意义。子路是孔门十哲之一,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他的品德才干都是我们所望尘莫及的,也是我们应该效学的榜样。但是子路作为追随孔子学习最久的弟子之一,才干足以治理国家,可鲁莽的习性却始终没有真正改善,这才值得我们反思:我是否也将自己的不良习性误以为是自己的优点,不但不刻意修改,反而保护增长习性?这才是我们需要不断反躬自省的。 反复诵读思考此章,一方面我们固然为孔子因材施教、诲人不倦赞叹,另一方面子路的示现更值得我们反思。我们是否将师长的教诲真正放在心上,对于自己的不良习性是否真正意识到并努力改过?我们必须以圣贤的教言为明镜,反观自心,才能真正认清自己,修正自,有一天,孔子说,“如果大道无法推行,那我就乘坐小木筏到海外去,肯跟随我出海的,恐怕就只有子路了吧?”子路听到老师这么说,很高兴,可孔子接着又说,“子路比我还勇敢,只是还找不到做木筏的材料。”
明代蕅益大师在《四书蕅益解》中点评此章说:“正为点醒子路而发,非是叹道不行。”孔子说这句话,不是感叹道不行,只是为了点醒子路才说。我比较赞同蕅益大师的点评,因为,如果说孔子是感叹道不行,何必说跟随的只有子路?再说就算孔子感叹道不行,想去海外传道,怎么会乘坐小木筏呢?在孔子时代,已经有了比较大型的船,比如《史记》中就记载了,越国的范蠡从越国(现在的浙江省)“乘舟浮海”去到齐国(现在的胶东半岛)。所以如果孔子真想出海行道,就应该说“乘舟浮于海”,而不是“乘桴浮于海”,用小木筏渡越茫茫大海,岂不是太鲁莽了吗?
在《论语·述而篇》中有一章正可以和这章结合在一起看,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对颜回说:“被任用就行道,不被任用就好好守护道,只有你我两人能这样吧。”子路在旁边听见了,就对孔子说:“那你要是带兵打仗,又要带谁呢?”他的潜台词就是,我武艺高强、勇猛善战,你一定会选我吧。可是孔子毫不客气地怼了他:“只会用蛮力和老虎打架,不知深浅就涉水渡河,这种不怕死的莽夫,我才不会带这样的人呢。要带就带上遇到事情会小心谨慎、事先谋划好才行动的人。” 这种“乘桴浮于海”的行为与“暴虎冯河”差不多,都是鲁莽行事,孔子怎么会如此行呢,只有子路才会如此啊。所以孔子说“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正是为了点醒子路不要莽撞行事,这一点在《论语》的很多章节中都能看到孔子对子路类似的教诲。
同样,作为一个追随孔子推行大道的弟子,怎么会在听到老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时,还高兴呢? 子路没有明白孔子对自己的教诲,既没有体会到孔子“道不行”的无奈,也没有领会到孔子“乘桴浮于海”的艰辛,反而以为孔子肯定自己的才干,洋洋得意,所以孔子当即讽刺:“你比我都勇敢,却不懂得裁度事理,取舍进退。”
这正和《论语·阳货篇》中孔子对子路的教诲相一致。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子路问孔子:“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回答:“君子崇尚义,如果只有勇猛,却没有义来裁度取舍,在上位的人就会作乱,在下位的
人,所以要抑制他。
可惜子路仍不能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而去真正改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论语》中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听到的道理,如果没有真实实践,就唯恐再听新的道理。如果他真的意识到自己勇敢过头的毛病,就会认真实践改善,可是他似乎并没有这样。所以孔子曾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像子路这种鲁莽的个性,恐怕不得善终。子路最终确实也是因为这份过分的勇气,却不懂裁度取舍,卷入了卫国不义的王位争夺中,被乱刀砍死,令人扼腕痛惜。
今天我们学习此章不是为了点评子路,这对于子路毫无意义。子路是孔门十哲之一,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他的品德才干都是我们所望尘莫及的,也是我们应该效学的榜样。但是子路作为追随孔子学习最久的弟子之一,才干足以治理国家,可鲁莽的习性却始终没有真正改善,这才值得我们反思:我是否也将自己的不良习性误以为是自己的优点,不但不刻意修改,反而保护增长习性?这才是我们需要不断反躬自省的。 反复诵读思考此章,一方面我们固然为孔子因材施教、诲人不倦赞叹,另一方面子路的示现更值得我们反思。我们是否将师长的教诲真正放在心上,对于自己的不良习性是否真正意识到并努力改过?我们必须以圣贤的教言为明镜,反观自心,才能真正认清自己,修正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