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每一天都是花
梁武帝问达摩:我广建佛寺千万间,可有功德?
达摩答:豪无功德。
记得南老在《金刚经说什么》中讲到布施,说我们在外面帮助人十块八块的,那不叫布施。布施是无私的,而我们给予别人的是计算过的,知道那些给予不会对自己造成什么问题,所以不算布施,建立不起功德。
而《阿含经》对于布施的解释,其中之一说的就是思布施,大概意思是说,不在于你供养(施舍)的多寡,而是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也就是产生的思。如若愉悦快乐,1块和100块的功德是一样的。如果不是,那一万也没什么功德。
我个人比较偏向后者。
就个人体验来说,南老的“无私”我是做不到的,一定是要经过计算的。哪怕是无意识的。
比如,我平常有个习惯,看见一些生病捐助的链接,都会进去捐个十块二十的,包括看到寺庙也会进去放一些零钱之类,偶尔会稍微多一点。那个时候,我是快乐的,是发自内心的想做,是能够获得纯粹的愉悦。
但是,当我要去供养,数字大了一些后,我的心境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这里等待着“交换”,意味着我给“佛祖”越多,越是希望回馈我越多。是很直白的功利行为。(当然,这里不对功利做出评判)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对关系中的感悟,就是爱,一定是在自己富足的基础上的付出,这种多余,是能够给爱充足的成长土壤。是良性的。
而交换则不同,我给予你的越多,是因为等待着你以同等,甚至超出我付出的反还于我。那么这里的这种“绑架”会因为感受不同、交流不同、需求不同等等,迅速变质,生出怨怼,关系逐渐消亡。
想起那天和朋友聊起恋爱,她说,有了男友之后,有很多的事因为男友没做而觉得不开心。可是仔细一想,这些事如果没有男友自己是可以做的很好的,为什么有了男友之后会因为这些他没有做到的事而觉得委屈呢?
因为这里除了依赖,还有更重要的是交付。交出了自己的自我。但这种交付与关系是无利的。
因为,我们无论再怎么相爱仍然是两个独立的个体,那么日常的生活本身就是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两个人做,这个要根据双方当时的条件来看。而不能只是因为当前的行为而去质疑爱本身。
那么爱本身,又怎么去体现呢?
有一句话害了我们。那句话是“爱,就是把自己本身能做的事,必须想着让对方来做。”
当然,小作怡情,是爱人之间的一种互动方式,有利于关系发展。但如果把这个作为了一个衡量标准,那么势必,都不会快乐。
因为不是每一次的这种“明明自己可以,却非要对方满足”的需求都会满足。因为独立个体的意思是,大家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而这个空间注定了不可能每次满足。这谁都无法做到。
好,那么爱怎么去体现呢?
我自己的感觉,是两个人在一起时对对方的那种关注和共同经历的过程,无论那个事是什么。
比如,对方明知道你可以做,却愿意自己去承担,这是表达爱的方式。
不是你要求来的。
而当你要求时,在不合适的情况下,不因为你的要求没有被满足,自己仍然可以给予对方拒绝的权利。而不觉得委屈。
最后,和朋友聊起,如果经常要求又经常因为客观现实条件而没有被满足,那怎么办。
朋友说,态度。因为感情并不是连续的100分,是有很多分散点的组合。重要的是有那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