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古代水利府
都江堰因为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而闻名于世,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虽然年代久远,但直至今天仍然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记得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没有建设得现在这样城市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李冰父子的塑像,还有就是那狭小的灌县长途汽车站。如今的都江堰被称为成都的“后花园”,集山水人文于一体,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有美丽的自然风光。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代人依赖自然地形和地质条件实现了分流、防洪、灌溉等功能,而现代则增加了城市供水、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成为多目标综合服务中古老而现代的大型水利工程。古代对于水利工程是非常重视的,至今都江堰还保留了水利府遗址,见证了水利枢纽工程的发展历史。
都江堰“水利府”是目前全国仅存的一座古代水利衙门遗迹。光绪《增修灌县志》载:在县署右,系旧捕厅署,雍正十三年以成都水利同知移驻,建头门、仪门各三间,大堂及东西厢房各五间,二堂三间,左右客厅各一间,大花厅三间,二堂后蜈蚣架一道,左右厢房各三间,三堂五间,厨房二间。光绪九年,署同知盛时彦培修东西科房、壅壁并彩画匾额联。
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的设置可追溯至秦汉时期,至清朝改名为成都水利同知署或知事署,简称“水利署”,俗称“水利府”,其长官官阶同于或高于知县。
在清朝,水利官员不仅有维护和管理水利工程之责,还有办理水务案件之权,凡破坏水利工程或因用水而发生纠纷的案件由水利官员进行审判。
抗战期间,水利官员迁出办公,水利府易为民宅,现仅存大殿和遗址。“5·12”大地震后,按清代规制和布局在原址西侧恢复重建。
都江堰的治水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这一理念在现代依然得到遵循和发扬。最大程度地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现在还在都江堰所在的岷江上游建了紫坪铺水库,水库的主要任务是调节都江堰灌区的水量,以保障灌溉和城市供水的需求,同时实现发电、防洪、环境保护、旅游等综合效益。合理开发水利资源,加强岷江上游的生态建设,让水利资源造福人类。我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都江堰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