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和木匠:孩子玩的时候在学什么
最近读了《园丁和木匠》这本书,写篇观后感。
今天的主题是“玩”。六岁以下儿童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玩。而我们中国家长对玩,情绪复杂。
有些家长认为玩是不必要的,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甚至可能还是一种堕落,正所谓“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有些家长把玩设计成是一种休息或者奖励,比如有个说法叫“学习要认真地学习,玩要尽情地玩”,把玩当做充电和调节情绪的方法。
这两种观点都是把孩子的玩和成年人旅游看电影打麻将唱卡拉OK那种玩给混淆了。孩子的玩,是必不可少的成长环节 —— 玩不但能促进学习,而且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可是话要这么说,似乎就有个矛盾。玩,肯定就没有什么目的,就不是“刻意”的,可是学习得刻意练习啊?如果说玩能让人变得更聪明,那让孩子直接刻意练习、去做一些数学题之类,直接锻炼大脑不是更好吗?孩子为什么非得玩呢?
关于玩的研究以前非常少,直到最近心理学家才算有了一定的认识。高普尼克本人和她的学生,就做了大量玩的实验。我非常喜欢高普尼克对玩的理解,可以说她已经有了一个相当说得过去的“统一理论”。
孩子的玩一共有三种:跟别的孩子玩、玩玩具、和假装。
1.跟别的孩子玩
这种玩法是人跟人玩,可以叫“打闹”。比如几个小孩在一起打闹、互相追逐嬉戏。
打闹有点像打仗,孩子们就好像在演练各种攻防技术一样。但跟真实打仗又很不一样,我们专栏以前讲《头脑里的大象》这本书的时候说过,打闹都是用特别夸张的动作,表示这是开玩笑不是真打。高普尼克还说,打闹都是双方轮流进行,我打你一下,你也打我一下,大家都有演练机会。
但打闹不是训练。打闹的好处在于学习社交互动。
不让孩子玩太残忍了,所以科学家都是拿老鼠做“剥夺玩的权利”实验。如果一只老鼠从来没和别的小老鼠玩过,它往往也会做各种技术动作 —— 但是一旦跟别的老鼠互动,它不知道做各种动作的时机是什么。它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这就好比说步伐都会,但是不会跳舞;字都认识,但是不会连成一句话说。
那么可想而知,如果一个小孩从小都没有跟别的孩子打闹过,他到了社交场合就会表现得很笨拙,他不知道怎么跟人互动。
打闹,是一种社交演练。
2.玩玩具
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有句话说,作为科学家,如果你看到有数据不符合你的理论,你应该对这样的数据特别感兴趣。我们专栏讲过“信息就是意外”的道理,所谓探索,就是要寻找各种意外。
孩子玩玩具,也是在探索意外。
有人观察,哪怕是11个月大的婴儿,都有这种探索精神。比如说看一个球打到墙上又弹回来,婴儿看多了就会觉得这没什么,关注度下降。但是如果他看见一个球居然能穿墙而过,他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所以孩子都喜欢新奇的玩具,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玩法。他们会用各种方法折腾玩具,这么摆弄一下那么摆弄一下。特别是如果玩具的行为跟孩子设想的不一样,他会特别感兴趣,完全符合波普尔说的科学家标准。
所以孩子哪里是在玩玩具,他们简直就是在做科学实验。当成年人都陷入确认偏误不能自拔,只关注符合自己认知的信息的时候,孩子们保留了科学探索的火种。高普尼克深有所感,专门写过一本书叫《宝宝也是哲学家》。
但玩玩具还有实用的好处。探索有利于孩子掌握多方面的技能。
哲学家以塞亚·伯林有一个著名的比方,叫“狐狸和刺猬”。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狐狸知道很多事。我在《智识分子》这本书里用过这个典故。我说有些学者只知道一个大主意就好像刺猬一样,而真正能理解复杂世界的其实是狐狸。
类比到人生的选择,像有些运动员和表演艺术家从小苦练,把一生押注在一门手艺上,就是刺猬;而有的人灵活性特别强,就相当于狐狸。
如果你想把孩子培养成狐狸,就得让他多玩玩具。事实上真实的狐狸跟刺猬的区别就是这样。刺猬出生六周后就离开父母,而狐狸要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六个月,而且还是被父母共同照顾。特别是母狐狸,经常把猎物带回家让小狐狸玩。
3.对大脑的影响
那你说就算要培养狐狸,我多报几个兴趣班,效率不是更高吗?不行。玩跟上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是亲自面对真正的意外。吹拉弹唱才艺学习,这些都是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这不是玩。我们关心的不是学会了多少技能,而是将来能不能应对新的环境。玩,是让孩子摸爬滚打一身伤痕换一份体会。
跟其他孩子打闹和玩玩具这两项活动有一个最大的好处:促进大脑发育。脑神经科学家有个名词叫大脑的“可塑性”。大脑可塑性越高,你学习新东西就越容易。小孩的大脑可塑性非常高,但是很多人长大之后大脑就变得很不可塑了,就好像硬化了一样。
孩子玩的时候,大脑前额叶中负责社交的区域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能让大脑变得更可塑。
有个老鼠实验是这样的,第一类老鼠吃喝管够但是不给玩具。第二类老鼠的笼子里有各种玩具,什么斜坡、球、翻滚装置,可以自由玩耍。结果有玩具的老鼠在大脑的各个方面,比如脑容量、神经的连接数、前额叶皮层的面积,都远远超过了没有玩具的老鼠。
顺便说一句,烟草中的尼古丁也有类似的作用。为什么人们吸烟的时候会觉得大脑更好使,就是因为尼古丁能增加大脑的可塑性……玩,是没有副作用的尼古丁。
还有一种玩法,对智力成长没有这些好处,但是可能对人更重要。
4.假装出来的可能性
很多动物都会打闹和玩玩具,但是只有人类的孩子会假装。
最基本的假装就是角色扮演。我儿子特别喜欢假装孙悟空,对此我完全理解 —— 但我女儿就更有意思了,非得说她是猪八戒。
以前有学者认为小孩分不清虚构和真实。的确,据我观察美国大部分七岁以下儿童认为圣诞老人和牙仙女是真的 —— 但是现在的研究者确信,对一般想象出来的东西,孩子能分辨那是假的。特别是当孩子假装的时候,他们非常明白这是假的,但是他们乐此不疲。
假装有两个重要作用。
一个是想象不同的可能性。有个实验是这样的,先给孩子们玩一个带钥匙的音乐播放器。钥匙对了,它就能播放音乐,钥匙不对,它就播放不了。好,现在实验人员说,这个播放器必须得拿走了,这有个积木,我们能不能假装这个积木是播放器?
然后他们就拿假装的钥匙开启了这个假装的播放器。当然没有音乐播放出来,但是孩子们能够假装现在有音乐,并且跟着音乐唱歌。
好,下一步,老师说咱们换个钥匙,假装这个钥匙不好使 —— 于是孩子们又假装播放器无法播放音乐 —— 他们能够假装面对假装出来的沉默。
所以说孩子的假装能力非常高级。但是实验中有三分之一的小孩,没有这个假装能力。你跟他说咱们假装这东西正在播放音乐,他会说不对啊,它没有播放音乐啊。这一个实验,就把孩子分成了会假装和不会假装的两类。
然后你做个测试,让孩子们设想一个事物的各种不同可能性,结果就会发现,会假装的孩子能想象出很多可能性来,而不会假装的孩子没有这种能力。
而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高级能力。想象不存在的东西,这是创造力的起源—— 按赫拉利的说法这可是智人的超能力!永远都是想法先行,敢想才能敢干。我们前面有一期叫《科学家的核心价值观》,科学发现就是这么来的。
高普尼克还专门做了实验,让孩子多玩假装,能激发他们想象不同可能性的能力。
但假装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
5.人生最值得学习的技能
假装的第二个作用,是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而高普尼克认为,这个能力是包括大人在内所有人最值得学的技能。
这个能力在学术上叫做“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就是说你要知道别人的情绪是什么样,他有什么意图,他有什么欲望,他是真的还是假装,他的信仰是什么……你得会判断人的心理状态。
咱们举个例子。比如现在有个装创口贴的包装盒 ——
孩子们一看都认识。但是老师把盒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的不是创口贴,是曲别针。好,现在老师把盒子合上,问五岁的小孩两个问题 ——
第一,你知不知道这个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第二,你猜,别人会认为这个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正确答案是我知道盒子里装的是曲别针,我认为别人会以为盒子里边装的是创口贴。能答对这两道题,就说明孩子具备推测别人想法的能力。自闭症儿童没有这个能力,所以面临巨大的社交困难。而研究表明,越是平时爱玩假装游戏的孩子,越能通过这个测试。
我们一生都在琢磨别人怎么想,但心智理论学习的最关键窗口期是从18个月到五岁这段时间。
我们前面说了,六岁以下儿童最应该学的东西就是两个 —— 一个是世界上的东西都是怎么运行的,一个是人都是怎么回事儿。这第二个项目就是心智理论,是最重要的技能。说白了就是孩子得学会理解人,能善解人意就更好了 —— 而想要发展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玩假装。
| 由此得到
孩子的玩法比大人高级,一共有三种 ——
跟同伴打闹,这能让孩子学会社交互动;
玩玩具,这能让孩子探索东西都是怎么工作的。
假装,能够激发创造性,想象不同的可能性,而更重要的则是,掌握人生最重要的技能,也就是心智理论。
打闹和玩玩具都能增加大脑的可塑性,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做好准备。研究表明假装跟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对心智成长至关重要。
所以玩既不是浪费时间也不是休息和奖励,玩就是最好的学习,玩是一种战略需求。六岁以下孩子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认字和学加减法,而是充分地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