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读书还是思考毒眼寻珠读书笔记

努力了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

2015-04-24  本文已影响45499人  淼淼淼淼的黑色幽默

这几天又看到了这篇文章《努力了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出处戳蓝色字→知乎问答。里面一个清华学生拿出她老师在班上做的一个小调查,说明上清华更大程度依赖于你的家庭情况,而不是努力程度。最说明问题的是高考前的活动半径的调查,显示有43.9%的出过国,未出省的为0,其实活动半径显示的就是家庭的经济条件。

大家的看法不一,不过有人很客观地说道,这毕竟是清华一个班的调查,不能太说明问题。在这我想引用一些更严谨研究来说明这个问题。

另一个写作目的是有感于鸡汤文和反鸡汤文的泛滥。对于题目的问题,鸡汤文肯定说努力了当然可以上清华啊,奋斗吧骚年!反鸡汤文肯定说,拉倒吧,社会并不是如此友好的,再努力也上不了北大的!然后,扯出自己的八大姑七大姨为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但这两方的争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两方说的都是正确。他们的八大姑七大姨的故事都是真的,作为个案都是正确的,但是未必推广到整体也同样正确。这种个案见证最受读者喜爱,但其实最具迷惑性,以及完全不能说明问题。比如说:

我是一个庸医,医死了9999个人,而且死得特别惨。但我莫名其妙医好了一个人A。这个A心地善良,他愿意向大众说明我医术高明,而且还是声泪俱下,绘声绘色的那种(个案见证)。你要是相信A说的了,那你很大可能死在我手上了,还死得特别难看。

自从被统计虐了一年以后,我突然意识到,那种随便瞎编两个李白杜莆的故事就能说明自己的论点的高中论文还真TM胡扯啊。但现在泛滥的大部分鸡汤文和反鸡汤文依旧没有跳出高中议论文的思路。讲故事没错,但别下个普遍的结论~~

跑题结束,现在进入正题,说说教育公平的问题。

Ⅰ 神马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包括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在中国,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在此不再赘述。

想重点说一下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的一般含义是,“各族群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在总学生数所占的比例,应与各该族群在同一年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相等”。注意是比例相等,有人说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也不少啊,其实就是忽略了农民群体庞大,按比例算的话,其实是非常低的。

“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主要是为了改变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阶层的受教育状况,它意味着“任何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文化方面的低下状况,都应尽可能从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补偿"(赫梅尔,1983:69)。也就是说,那种拿同一条分数线来选拔学生的绝对公平的做法其实并不公平。

普通民众对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容忍程度这么高,就是因为在这种形式公平之下,大部分错失高等教育机会的人,都想着自己不够努力只能认栽。却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形式公平正是一些人堂而皇之地加剧社会不平等的工具。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之前的政策制度造成了如此大批的底层民众,教育里的“补偿性公平”更应该得到体现才对。

Ⅱ 看看高中阶段的教育机会

这部分的数据来自杨东平及其团队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初对高中学生的社会分层进行了实证研究(详见杨东平,2006:第五章),共调查了北京、苏州、宁波等10个城市40所高中的约4000名高二学生,收回有效问卷3931份。下面是调查的一些主要发现:

⑴进入普通高中的途径

当前学校教育的现实是单一的分数_能力标准已经被打破。表10-1显示,在高中录取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是通过考试进入高中的,但相当多的学生缴纳了赞助费或择校费,城市重点最严重。此外,还有6.5%的学生动用了社会关系。

表10-1

表10-2显示不同家庭进入高中途径的分布。农民家庭的学生多数只能靠分数上的优势上重点高中。拥有更多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家长可凭借自己的资本弥补分数上的不足,所以通过拿钱或走关系的入学比例中,企业主最高,中高管理层次之。上重点高中对于许多农村家庭来说越来越成为“奢侈”的追求。

表10-2

⑵高中学生的社会分层

学生父亲的职业是其社会资本的外在体现。表10-3显示,城市重点高中集中了最多的优势阶层子女,而在非重点高中,来自阶层的学生比例最高。需要注意的是,这的数据并没体现出各阶层学生数量占各阶层总人数的比例。因为高阶层数量极少,但底层的工人群体还有农民等数量庞大,按比例的话差距会更大。远远达不到前面说的“教育机会均等”。

类似的,通过对学生父亲的受教育程度的分析显示,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父亲学历较高)的学生更多地集中在城市重点高中。相关分析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学生所在学校类型的相关程度达到显著水平(sig<0.01),并且两者存在较明显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3)。(说明:sig<0.01说明这种明显的相关关系是可以推论到中国整个整体的)

表10-3

⑶基本结论

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高中教育的阶层分化都十分明显,中上层的子女更容易进入重点中学,而中下层的子女则更多地分布在普通中学。重点中学正在成为凝固和扩大阶层差距的重要机制。高等教育阶段出现的阶层差距加大,主要是中学阶段这一现象的延续和放大。

Ⅲ 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呢?

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

下面的表10-6显示,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高校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经历了一个扩大的过程;但2001年后,情况有所改善,但城乡的差距依旧非常大。

从高等教育学生的总量看的构成看,农村学生的比例是上升的。2004年,农村青年入学人数为230万,占当年招生总数的51%,超过了城市青年入学人数。但我们还要考虑到农村人口总体数量的庞大,所以在描述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是“每万人高考报名数城乡比”。

表10-6

⑵不同家庭背景学生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布

好了,终于谈到题目的那个问题了,是否努力了就可以上清华北大?表10-7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了,想想如果你来自农村,你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可以上这两个学校。同时,下面的数据并没有体现来自农村的学生占农村整体的比例,我想大家可以自行算算。

表10-7

2004年,厦门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陕西、福建、浙江、湖南、广东、广西、安徽、上海等地34所高校进行了大学生阶层分布调查,获得有效问卷7264份。该调查以“辈出率”(该阶层在校生的比例与该阶层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之比,即B/A的概念来表达不同阶层子女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如B/A的数值为1,级意味着该阶层在校生的比例与其在社会人口结构中的比例相等,是最公平的状态。

表10-9显示,最高与最低阶层的辈出率差距达13倍,显示出出身较高阶层的子女拥有比出身较低的子女更多的入学机会。

表10-9

⑶基本结论

研究显示高等教育系统中正在出现的分层大致是这样的:在国家重点高校,强势社会阶层的子女占有较大份额,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的子女在逐渐减少。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达到地方性高等院校聚集了最多的农村学生,同时也集中了更多的高校贫困生。在高职和民办高校,由于收费较高,其生源主要来自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学生。

Ⅳ 影响教育地位的因素

影响你最后是小学毕业还是博士毕业的因素是什么呢?表5-5分析了建国以后人们教育地位高低的几个相关因素。图表看不懂,可自行忽略,看下面结果 :)

表5-5

影响个人教育地位高低的最明显的因素是父亲的职业地位,不管哪一个历史阶段,都最为突出。也就是说,父亲的职业地位越高,就有利于子女获得高学历。

1957年后,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力其着正面的作用。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也往往倾向于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多的教育。

“14岁时的居住地点”一直是一个极其显著的变量。越在城市中心的学生,越能够接受比较好的教育,而偏远的农村的孩子们与城市同期群孩子相比,所受教育的差距拉大了。这是因为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平。

Ⅴ 两种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

比较各国普及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历程,有两种基本的思路。一种以美国为代表。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消除种族歧视为主,通过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和强制性的补偿性政策推进教育公平——促成黑人学校和爱人学校的合校运动、为学生提供交通便利的校车运动、规定高等学校招收少数族裔的比例和制定优惠政策,等等。这是因为在巨大的社会不平等中,仅仅给与弱势群体“一视同仁”的对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向弱势群体倾斜的“补偿性原则",才能有效减少不公平。

而日本则是通过整体提高教育的普及程度,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扩大总量,从而改善每一个个体教育机会的思路。

在中国这个发展差距极大的人口大国,必须同时借鉴以上两种政策,才能有效促进普及教育,增进教育公平。

Ⅵ 结语

统计结果显示的是整体的状况,但不能预测每一个具体的个人的状况。就如农村学生能否考上清华北大,统计显示的是整体农村比例是非常低的。但每年还是有不到1000个农村学生到这两个学校求学。如果来自农村的学生足够努力,一样可以成为这1000个人里的一人,只不过努力程度就得非常强了。

本文吐槽部分原创,其他研究方面更多是参考其他书。第Ⅳ部分参考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其他参考李培林等主编的《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望知。

文中参考文献:

查尔斯.赫梅尔,1983,《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联合教科文组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杨东平,2006,《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