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失败,也要知道倒在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回望长安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描述了盛唐时期为博贵妃一笑,荔枝运送者快马加鞭,披星戴月赶程,奋力将新鲜荔枝送到长安的情景。但运送荔枝背后的故事却先为人所注意。《长安的荔枝》这本书正是以此为背景徐徐展开的。
上林署上班的李善德,本是一名默默无名的小吏,不善文书,精于算计。在贷款购置人生第一套城郊房的下午,他被同事灌醉后晕晕乎乎接下了荔枝使的任务。顶头上司花言哄骗,让他误以为是荔枝煎的美差。等酒意散去,他意外发现这份任务其实是荔枝鲜。一字之差,艰难程度却天差地别。荔枝煎,意思是把荔枝腌渍后送至皇宫,对荔枝保鲜度没有严格要求;荔枝鲜,则是要保证荔枝运到皇宫时是新鲜的。 1300多年前的唐朝,交通工具落后,从荔枝产地岭南与皇朝长安之间千里之遥,以当时普通车马速度单程要一个月的时间。而荔枝最难保鲜,一日而色变,两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荔枝鲜,明显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质问上司同事,已没有任何意义;崩溃逃避大哭,只会徒增悲伤;要么完成任务,涉险成功受到表彰,要么违抗圣旨,全家老小如蝼蚁般从人间消失连同刚购置的房产和半生的积蓄。除了硬着头皮接受任务,没有别的退路和选择。就算失败,也要知道倒在离终点多远的地方。在巨大的挑战之下,为了保全家人,李善德决定放手一搏。
为实现荔枝尽可能保鲜的目标,一是要找出最佳运输缩短运输时间,二是要探索最佳储存手段拖延质变。为此,李善德从下定决心的那一刻起,独自一人踏上实地调研的路程。他翻山越岭,详细记录沿途路线,发挥专长精心计算最短路线,设计最经济合理的舆图。等到了目的地岭南,已是身无分文,憔悴不堪。当地官员并不待见他,甚至以为他是个骗子。为了筹集经费,他不惜与商人达成合作,获取私人支持。他亲自到荔枝园了解荔枝保鲜方法,诚心与荔枝农交友,获取荔枝农的信任。一遍一遍试验荔枝从摘下到变质所能达到最远的路程。最后,理论计算出荔枝运输到长安最科学的路线和最合理的储存手段。
他一心一意只想着克服如何运送荔枝这个天字号难题,殊不知背后众人虎视眈眈。岭南当地官员担心他如果真的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会引来圣上对他们不好好履职的猜疑,竟暗下杀手。源于他仁德之心埋下的伏笔,他成功逃脱了荔枝产地官员的暗杀。回到长安后,财经部的推诿扯皮让经费筹集难上加难;本以为宫中太监好意帮助,竟隐含了企图冒功抢功的阴谋。他像一枚棋子被人玩弄于棋局之中,在神秘人的帮助下,他及时采用好友教给他和光同尘的处世之道,意外获得了杨国忠的令牌,获取了必要的活动经费。值得玩味的是,在拿到杨国忠令牌后,他小心翼翼的问,是否要遵守流程完成必要的签批。杨国忠轻蔑一笑:流程只是对弱者的规定而已。最终,李善德成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将笔下的规划变为现实,在杨贵妃六月一日生辰那一天将相对新鲜的荔枝送到了贵妃面前,引得龙颜大悦。
贵妃生日宴想吃到鲜荔枝,本身就是荒谬的想法,但更荒谬的是,神秘人高力士为博红颜一笑,增加圣上面前恩宠的筹码,推波助澜,刻意将贵妃的想法变为现实的任务。任务完成了,执行者得到的奖励视圣上心情随便赏赐,高力士没有什么损失;任务完不成,失败者的死对他们来说不值一提。在当时的专制社会,当政者随随便便一张口,执行者明知不合理却不能申诉不能反驳,牵动的是无数的执行者辛苦付出,殚精竭虑,前赴后继。在那么多荒唐的任务中,荔枝鲜使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但令我感动和佩服的是,不管目标多么遥不可及,不管路途过程多么艰难,李善德都选择不忘初心,牢记职责,不达目标绝不罢休,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但李善德终究是人如其名,善良且品德高尚,在完成这一次荔枝保鲜运送的任务后,他意识到有了这一次的成功,以后的每一年运送鲜荔枝到长安会不可避免成为常态任务,每一年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小小的荔枝上面。忧国忧民的思想迫使他冒着生命危险给杨国忠进谏,要求取消每年荔枝使任务,明知杨国忠勃然大怒他也决不后悔绝不退缩。不出所料,杨国忠的鞭子狠狠抽到他身上,秘密下达了致他于死地的指令。所幸,高力士良心松动,暗中保了他一条姓名,贬至岭南做了一名荔枝农。
一年后,当心思沉静的李善德携妻小专心耕耘于荔枝园中,得到了安史之乱长安沦陷的消息。如果还在长安为官,性命能否在乱世保住也未可知。遵从自己的心意,躲过即将到来的灾祸,也算是本书含义的升华吧。另,为什么安史之乱到来这么快,荒谬的荔枝使不就是其中原因的缩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