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祷与灵修》公开课(3):祈祷的方式(1. 口祷\2. 默想)
《祈祷与灵修》公开课(第三讲)
第三部分:祈祷的方式(1. 口祷\2. 默想)
作者:银色地平线
《天主教青年教理》当中把祈祷的方式分为口祷、默想、默观祈祷;《天主教教理》则是分为口祷、默想和心祷。以人运用的方式而论,后者的划分更合理,因为默观祈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祈祷方法,而是一种祈祷的境界。口祷、默想和心祷都是由人开始,上至天主,表示爱慕并渴望天主的主动祈祷;而默观祈祷则完全是由天主开始,下至人的行动,特别灌注给人属于天主的卓绝燃烧的爱,使人的心灵完全处于被动,从意志开始,直到理智都获得被动炼净。因此,人修行祈祷,从口祷、默想和心祷开始,以之为主动的修行而言,已经足够,而默观祈祷则是天主使人处于被动炼净的恩赐。
1. 口祷
以聖经为基础,是早期教会的灵修面貌。在拉丁教会里,隐修之父聖本笃所在的6世纪,诵读聖经,已经被作为口祷的选诵基础项目,运用到聖本笃灵修的古老规则当中,表达对于天主的赞颂和朝拜之情。口祷也可以是把内心所想的一切,以及全部自己,借着祈祷交给天主;口祷经常被当作深入祈祷的初步,但同时也是用于处理痛苦的不可或缺的门径。即使在心情烦乱无法专注于祈祷的时候,勉强自己进行口祷,也意味着努力克制自己,把这段时间里处于考验和争战当中的自己奉献给天主。倘若以为,心情不佳则不适合深入祈祷,于是连口祷也放弃,这实在是错误的选择。恰恰相反,心情不佳的时候,正是需要以口祷和阅读开始,修行在困境中依靠基督,恒心忍耐的祈祷之情,以获得被耶稣治愈的时机!正如受难前夕的主耶稣,在忧闷中进入革责玛尼山园,以热切的口祷来表达祂与聖父旨意的完美结合。
在灵修生活中,需要经常面对痛苦,痛苦是一个深沉的奥秘,它是我们起身寻求天主的契机,并发现痛苦背后所隐藏的祝福。「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来召义人,而是召罪人」(马尔谷福音 2章17节)。教会聖师阿维拉的聖若望经常说:「遭逢艰苦逆境时的一句愿天主受赞美,远远胜过在太平盛世时的千万种感恩的行为」。
2. 默想
在教会的传统当中,默想式祈祷,主要针对聖经而展开。就是首先在祈祷中邀请天主的临在,然后在天主的带领下,进一步以祈祷之情来探寻,通过聖经里的文字,思索基督救赎的奥迹,天主的旨意,祂的标记与祂的临在。而后,这样的祈祷方式也与以聖经为题材的聖像绘画相结合,并被应用到各类聖书著作的学习当中。默想式祈祷培养在天主内思考的德性,增进信德,促使人在祈祷中反省、分辨。认识基督的爱,并与祂紧密结合。该注意不要把不同祈祷的方法分立对待,很多情况下不同祈祷的方法是紧密相连,互为补充的。针对聖经的默想式祈祷,可以首先用聖经里天主的话进行口祷开始,然后逐步进入默想。口祷更偏重用具体经文来获得意志专注,默想则更偏重探寻和反省。以聖经里基督奥迹为中心开展的默想式祈祷,是初期教会时代一直到十三世纪士林神学巅峰时期,教会神学研究的主要基础。在此期间,推动教会神学研究的人,主要是热衷于祈祷的隐修人士及修会。教会神学虽然也会用到希腊哲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推理,但是,在默想式祈祷的推动下,其本质与灵修生活融为一体,两者并无二致,以寻求契合天主的旨意为目的,不会流于不切实际的空谈。最初,拉丁教会对于神学的定义即是默想聖经而来的神聖的道理。从十二世纪的亚培拉开始,教会神学逐步被搬入学府,设立为专业学科,受到城市当中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才逐步与灵修生活形成明显的分野。
在今天,基督徒的默想,可以结合聖经具体章节中的内容,各类祈祷文,教会里的聖像,经典著作展开。特别推荐玫瑰经默想。玫瑰经,是聖母亲自带领我们,对于基督救赎奥迹开展的全面默想。玫瑰经使我们藉聖母之手将我们的心灵奉献于基督,并把自己与聖母对基督的美妙朝拜联合在一起,增加我们对主的旨意完全服从的愿望。我们诵念每一遍聖母经就像聖母一样表达我们对天主的服从。保证我们分享耶稣、玛利亚和聖教会的最后胜利。
未完待续...
下堂课内容:
祈祷的方式(3. 心祷\4. 略谈默观祈祷\5. 总结)
对于本系列课题当中所涉及的具体概念和判断,如需有针对性的更详细阐述,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