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东篱记训黄粱者

「旸瑫」是什么让文章变得厚重?

2019-03-15  本文已影响133人  旸瑫

最近读迟子建的散文集《光明于低头的一瞬》的一些篇章,总感觉写得很厚重,很深刻,比一般的散文要更沉得住气,更能在我的心里深沉些什么,也更有味道。

我常常在想,这是为什么呢?

是什么让这些散文有这种气息和特质呢?想来想去,还是因为“文化”二字。

众所周知,余秋雨先生是文化散文的大成者,他的经典之作《文化苦旅》更是文化散文的扛鼎之作,值得我们反复诵读。

迟子建的散文虽然没有像余先生那样的大气和才气,但在厚重度上一点儿不逊色于他。从最近读的几篇中可见一斑。

她写周庄,充满着历史文化感。写周庄除了情致和风情之外,更多的是文化。

说到周庄不得不写沈万三,写了沈万三更不能不提朱无璋,以及相互之间的恩怨,这些元素想必我们也都读过,也比较熟悉。

如果说这些仅仅是历史的君与富商之间的纠葛的话,那接下来的段落才是真正的文化因子。比如:柳亚子先生同南社诗社的人曾饮酒作赋的德记酒店;1989年仲春三毛到周庄喝茶的三毛茶楼等。

由一位“痴呆谩骂”的女子想到了沈万三的命运,想到了阮籍、嵇康的“癫狂”,更由此思考了两种“英雄”的概念,关于英雄的思考才是迟子建写这篇散文的落脚点,最后引发的思考观点,我虽然并不一定认同,但这种思维和思考的方式却真的值得我好好学习。

我非常喜欢《寻道都江堰》这篇散文,我想从一个普遍写作者的角度而不是读者的角度来写点儿自己的想法。

「旸瑫」是什么让文章变得厚重?

“我个人认为《寻道都江堰》文笔、构思方面自然是无可挑剔的了。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迟子建将这样一项利国利民的千秋工程与文化元素进行了关联,与‘道’,与《道德经》里的要义‘道法自然’相融通,这样就在一项冷冰冰的工程里注入了文化元素,而让这样一项工程活起来,从精神层面得到更多人的灵魂的回应。”

迟子建说“李冰是得道者”,而我也要说,已经读懂了都江堰的迟子建不也是得道者吗?

文末的这种写法,是经典的散文写法,值得我们自己仔细揣摸和研读啦。

「旸瑫」是什么让文章变得厚重?

另外几篇写少数民族文化集结的新疆,写有佛教“八小名山”之称的南通狼山,写“禅城”佛山等等,都随处洋溢着文化的芬芳。

读完这些散文,我不禁想起平时里读到的一些散文游记,其实在简书上也有很多,写得极像导游的解说词,而不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章。总感觉缺点儿什么?那缺什么呢?可能就是缺这种文化元素。

但是不是有了文化元素,散文就厚重了或者说耐看了呢?当然不是!

如果为了“文化”而“文化”,生硬地加入,便适得其反,也达不到与主题统一契合的效果。所以,必须理解性、思考式地应用这些文化元素,才能让文章厚重起来!

总之,正是文化元素的适当引入,且加入作者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才能让散文变得厚重。


备注:

"与旸瑫同读一本书"活动的第2本书《光明于低头的一瞬》(12):是什么让文章变得厚重?

阅读时间:2019314

阅读页数:102-135页


旸瑫私塾

“一对一”  同读一本书    同读金句

以贝易书    以贝易评      以贝易课

注:本文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分享朋友圈,微博等.我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文中用图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旸瑫,一个烹文取暖,煮字疗饥的生活家.更多交流请加微信69421456.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