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秋日赴阙潼关驿楼》赏析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迴,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从题目看,本诗主题是“题潼关驿楼”,“秋日赴阙”是说时间和事由。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形势非常险要,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就在许浑题诗的七十多年前,唐玄宗想尽快击败已在洛阳称大燕皇帝的安禄山,听信杨国忠的煽动,命令守卫潼关的哥舒翰率二十万大军开门出战,结果在关前兵败如山,长安失去了防守的屏障。许浑作为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朝的进士,在秋色苍茫的暮色中登上潼关驿楼,又是如何抒发个人的情怀呢?
上述的兵败潼关,应是本朝此地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是李白、杜甫,或同为晚唐的李商隐、杜牧,设想与许浑同时登临潼关驿楼题诗,我推测他们应该会涉及到象征唐朝走向衰落的这一事件。但许浑不然,他就是以一个旅者的眼光,平静而略带忧郁地吟咏着雄关地利之险,抒发个人淡泊名利的渔樵情怀。
首联出句“红叶”是点题之笔,“晚”字十分精彩,中二联的景与情俱是在苍茫寥廓的暮色中徐徐展开。首联对句的“长亭”,说明作者正在奔赴京城的途中。长亭短亭,是古代设在路旁的亭舍,用来践行的地方,后引申为旅程遥远。李白《菩萨蛮》词:“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宋•孔传续撰《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酒一瓢”写的是作者旅途投宿后的活动,长亭饮酒,思绪联翩。许浑的笔触并未随个人的思绪展开,而是陡然转去,虚实结合,用开阔的视野,充分表现了雄浑壮丽的河山之险。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迴,河声入海遥。
(华huà,去声二十二祃)
身在潼关未必能见到颔联的实景,但诗人必不能局限于五官有限的感知,极目想象这一东一西夹峙潼关的双峰之景,再用“残云归”和“疏雨过”来淡彩点染,足以令人拍案叫绝!此联雄浑壮阔,大气磅礴,犹如一幅写意山水长卷。它是本诗中最为精彩的一联!有的诗读来“滞”,就是局限于所咏的具体物象,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颈联一近一远,一色一声,特别妙的是对句“河声入海遥”令人回味无穷,是王之涣“黄河入海流”的晚唐新版。潼关地处黄河渡口,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一个“遥”字,既写出了黄河之长,又写出了旅人之辛,由此思乡之情顿生,顺水推舟地引出了尾联。
律诗的通识成例,四联要有景有情,甚或要求中二联一景一情。本诗前三联铺叙写景,当然妙笔之景也有寄情,故尾联必然以情而结。此手法李商隐亦多用。帝都长安指日可到,然而还是难忘江南故乡的田园生活。许浑以此淡泊的抒情作为全诗之收束,他的《咸阳城东楼》诗“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亦与此一脉相承。
归结而言,许浑在本诗回避了天下兴亡的主题,而以万古河山与个人情怀切入,同样写出了传世之作。但对生活时代的深刻感受,一句“红叶晚萧萧”,不同样可以作为晚唐的社会写照吗?
许浑《秋日赴阙潼关驿楼》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