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3
1
早上在一个很偶然的网页浏览中,又重新找到了昨晚收藏但被删除掉的关于Airbnb文章,打开中文版的Airbnb体验了一番细节和功能,加上阅读阅读了几篇相关文章,感觉甚好。老美设计和规划一个商业,就不说产品这么狭义了,真的是内外兼修,也由内而外地展现一些商业的价值观和理念。还查询了解到了一个知识点,电影中的故事板方法,类似等同于商业设计中的应用场景。
这种与自己价值观和文化相符的事物,与其偶遇,也真的算是一种幸运。
2
近日来有雨,每次上下班都体会到了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下着雨的天气,整个城市的交通会比天晴的时候拥堵指数高个一两倍。这是为什么?很多年前我只是发现了这个现象,当然也可以牵强地解释一下是因为下着雨,影响出行。
而现在可以用比较系统的角度来阐述这个现象。行人、自行车电动车、私家车、公交车这些作为一个个交通单位,在平时天晴的时候,就按照没有雨水的条件下运行着。而一旦下雨,随着视线、积水、雨水、遮挡工具的同时作用,会导致这些一个个最小的交通单位在每一秒的行驶判断上都加上一些难度,受到影响,比如要避开这个积水,要走到屋檐下,等等。
一系列的判断与天晴时产生差异,导致每个单位的行动点上都造成了一些阻碍和影响,从而提高了整个交通拥堵的指数,由无数个个体影响整体,量变得到质变。
3
人总是会犯一个毛病,就是你明明知道接下来要发生的事物不一定是预想的走向,但还是害怕自己最担心的那个结果。潜意识的第一反应就是担心无法面对,无法承受,可能这是从小被种下意识判断的种子。
我想,除了和那个潜意识死磕,别无他法。往往绝大多数的担心忧虑,是最终无效的。
4
为什么日本的动漫要翻拍真人版,大家纷纷惨叫,而美国的动画翻拍成真人版的却能够收获很多好评?
这其中先得回到一个历史前提的原点,我也是通过《晓说》才知道的,就是当年二战之后,日本的娱乐艺术行业没能走到国际顶尖水平,虽然日本的很多文化和制度大部分是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过来的,而娱乐艺术方面,一直没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日本没有自己电影电视剧标志性的人物,因为当时亚洲人的脸和形象无法得到国际的审美认可度。
于是日本想到了漫画,通过漫画的形式来塑造一个个形象,然后就有了日本第一动漫大国的开始。从动漫角度而言,日本的确是世界级水平的,并且依靠动漫在娱乐艺术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道路。
那么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日本的动漫要翻拍真人版,大家纷纷惨叫,一听到柯南要翻拍真人版,灌篮高手要翻拍真人版,对于从小看动画的人来说,真的无法接受。我想,是因为日本动漫的几个人物形象刻画得过于经典和突出,并且在形象和情节上与真人形象有非常大的差异化,所以,你无法想象几个经典动画翻拍真人是什么样的场景。
日本动漫的脸,有着统一的棱角和标准,真人难以替代。而反观美国,美国比较经典的动画,比如超人系列、蜘蛛侠系列,都是基于当时美国的时代社会背景而被嵌入进去的,所以翻拍成电影的真人版,只会利用技术上的提升而带来震撼效果,不会有很大的违和感。变形金刚就更不用说了,利用特效来完成视觉冲击力。
当然,类似于汤姆和杰瑞的这种动画,也是无法翻拍成真人的。最后一句是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