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岭《认知驱动》拆解(十四)
第三节 一劳永逸:想要一劳永逸?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这节文章开始,作者举了一个花椰菜有毒的例子,一下子就刺激到你的神经。
人对一件事的专注度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们读书和看电影一样,都需要过段时间出现一个意外事件,让大脑紧张一下,使情绪形成起伏。
我们都希望过上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希望找到容貌佳、家境好、性格优的伴侣,过上财富自由、随心所欲的生活。但是它是违背“熵增”原理的。
这里,作者又引入了近两年比较火的“熵增”理论。
这个理论是说,我们处于一定的能量状态之中,如果不去主动维护,它就会变得混乱和无序。这包括我们的身体、婚姻和工作等。世界上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舒适区,如果不施加能量维护,舒适区就会消失和瓦解。所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适度的压力对于保持良好的状态是有益的。并且,遇到太多目标时,要学会适度地降低期望,放弃欲望,给自己减压。
不要同时设定几个目标,不要急于求成。
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想着去创造点什么。它会让我们主动走出舒适区,乐此不疲地去精进。
作者在写作上,则是不断地逼迫自己写出深度好文,激励自己向前迈进。
那么,压力的多少如何衡量呢?作者引用了《最优学习的85%规则》,从中得出结论,好的状态占85%,困难状态15%,这与“二八法则”有些不谋而合。
这也与文章开始讲到的花椰菜的毒性有点不谋而合,适量的毒性会刺激我们的免疫系统处于应激状态,激发出我们身体的储备物质来应对外来的刺激。这样,反而促进了我们身体分泌出平时所没有分泌的物质,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强健。适度压力也如此。
从文中让我想起自己以前写的文章:先讲一个遇到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个问题我会写出自己的分析,讲出自己的解决方法。有时,再生发一两句感慨。
这样写的文章和作者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一直在写我们自己写的文章没有深度和厚度,主要是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运用的是我们平时自己积累的经验,而没有用当前研究的最近成果和理论去分析,也未能运用最新的理论数据予以证明或说明,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显得非常浅薄。就像有人画的竹叶,浮在纸上,轻飘飘的。用手一晃,画上的竹叶好像就能从纸上掉下来。而名家画的竹叶,却力透纸背,如锥画沙,功力炉火纯青。单从这几个字表面意思上看,都透出力可抗鼎的力道,渗透着名家深厚的积累和深刻感悟。
所以,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给你的大脑输入更好、更新的养料,才能促使你在写作时,去思考更高、更远的目标,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文章。
做任何事,皆同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