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深处觅烟霞】No23.每个人,都有段孤独之旅
每个人,都有段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自读随感
当我和学生用三十五分钟陪着杜小康走完那段孤独之旅,我们都明白,成长,得靠自我实现,有时候,成长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无论谁,不管多大年纪,或长或短,总要自己走过某段孤独之旅。
喜欢曹文轩的文字,规范清丽,水彩画一般干净透亮。七年级的时候,我们一起读过了他的《草房子》,油麻地的那群孩子,至今依旧活泼泼地藏在记忆深处,只需一声召唤,随时可以在脑海里集合。
自读课文,我们从人物聊起,一句话概括了小说的内容:杜小康从软弱到坚强的成长史。而人物的心理活动,再现了成长的心路历程。这一切,都需要故事情节来推动,患有强迫症的我,请学生用四字词或者八个字规整地概括,择优选用。“家道中落,失学放鸭”是故事的开端,此时,随着父亲出发的杜小康,哭着喊着要回家,要上学,“胆怯懦弱”,孩子气十足。尽管如此,他还是被父亲拽着踏上了放鸭之路。心理和情节相辅相成,并肩前行。“苇荡放鸭,前途未卜”,“前方会是什么样子呢?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好一个“撩逗”,既迷惘,又满怀期待。面对密密茬茬渺无人烟的苇荡,杜小康感到前所未有的“害怕恐慌”,却又无可奈何,唯有渐渐适应。鸭子一天天长大,希望与日俱增。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企图掠夺胜利的果实,杜小康“不畏风雨,独自寻鸭”,变得“勇敢坚强”。此后不久,“鸭子下蛋”,杜小康“惊喜万分”,人和鸭,实现了“共同成长”,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小说以情节推波助澜,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人物形象,那么,故事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展开的?
“芦苇!”学生喊。
“一根杵在这里也是芦苇啊!”我顺势比划了一下。
“苇荡,苇荡!”她们笑着,改着。
“用词要准确。”
“还有暴风雨!”我笑了,写在黑板上。
“鸭子,我认为还有鸭子。”
“一只也叫鸭子啊!”有人模仿我的口气,“应该是鸭群才对。”
给他竖个大拇指,黑板上多了:鸭群,苇荡,风雨。
鸭群在杜小康的成长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跳读,寻找人鸭相依的画面。学生找得很快。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曹文轩的描写令人叹服。“乖巧”的“无家可归的漂游者”,不正是杜小康的内心写照么?“看到主人在,才肯放心睡觉”,人和动物何其相似,都害怕孤独,渴望陪伴,期待依靠。我想起家里的猫咪,不也总是蹲在人旁边吗?情味自然流露,旁批中的问题顺势解决。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找到风雨中受惊的鸭子,人和鸭子,都觉得委屈又激动,杜小康流泪了。如果有旁白,那么就应该是这样的——鸭:主人,刚才可把我们吓坏了,总算找到你了。人:我这么小的年纪,却要承受生活的艰辛,我容易吗我?你们还乱跑,给我添堵。不过,终于找到你们了,真心激动!
这群鸭,陪伴杜小康一同成长,砥砺意志,可谓强有力的神助攻。
有人说,一个人的旅行会上瘾?当你看过世界不一样的美好之后,就会发现向往自由的心很难停了下来,于你而言,一个人走过了四季,走遍了大好河山,才知道世界原来那么大,可以这么多彩,生命原本可以这么有趣。
再来看看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带给人难以言喻的压抑感。不仅杜小康,甚至他父亲都有些恐慌,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开始了孤独的放鸭之旅。苇荡,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屏障,又是杜小康成长的见证者。
而风雨,毋庸置疑,给了他成长的机会,让他有了展现坚强的舞台。“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正是这样可怕的风雨,才砥砺出勇敢坚强的杜小康。
读完,我们发现,每个人的成长,或者救赎,最终源于自我,无论是被迫还是自醒,都只能靠自己突破瓶颈。
谁说不是呢?人生中许多个没有彩排的第一次,不是孤独面对的,又有几个呢?我想起自己第一次独自坐车扛着铺盖卷去读书,第一次独自坐飞机往返千里之间……在一个个第一次中,告别怯懦,坚强自来。
田玲写于2019年10月20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