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达人德国&周边欧洲文化品读

为什么德国人不幽默

2019-03-06  本文已影响1人  孟话英语

原作:Amy McPherson;翻译:孟话英语

当我坐在柏林Quatsch喜剧俱乐部,被一个德国喜剧演员逗得手舞足蹈笑得泪流满面的时候,我非常惊讶于我的反应。我怎么能被德国人逗得乐成这个样子呢?我一定是陷入一种类似矛盾修辞的情境中了。(所谓“矛盾修辞”,就是像“残酷的善良”之类的表达方式。)

德国人显然也爱幽默,这从柏林喜剧院中观众的笑声中就可以看出来。事实上,幽默本就根植于德国文化之中,但是在2011年Baboo网的一项调查中德国被选为最无趣的国家,这显然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于德国人无趣呆板的固有印象。

Nicole Riplinger,一位来自德国萨尔布吕肯教英语和法语的老师,说“我以前从未知道这个固有印象的存在,我觉得我们德国人并不是不幽默。”她还说,“我绝对喜欢幽默,尤其喜欢讽刺的或与社会热点有关的幽默。”

的确如此。长期以来,一些政治和社会禁忌语常常被用在德语喜剧节目中,这是这些讽刺性节目的典型做法。这些节目类似于常见的综艺节目,但比综艺节目有分量的多。

但是,如果德国人真的有幽默感,那么这种广为人知的固定印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德语语言学教授Nicola McLelland认为,语言构成的不同方式影响着不同文化表达和感知幽默的方式。

她说,词义理解和句子构成中的模糊性能让人产生不同的理解,幽默正是由此产生的。比如在英语中,We saw her duck既可以理解为“我们看到了她的鸭子”,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看到她摆脱了险境”,因为英语单词duck有“鸭子”和“摆脱”两个含义。

然而这种表达方式在德语中几乎行不通。以名词为例,德语名词有“三种性,四种格”,这使得几乎没有任何产生歧义的可能。此外,德语动词有众多的变位,再加上句法的作用,让德语的表达变得非常精确,要像英语那样通过“双关”的方式制造幽默要困难得多。

德语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合成词”,德语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量使用合成词的语言。所谓“合成词”,就是那些由多个单词构成的单词,如德语单词schadenfreude意为“幸灾乐祸”,是由schaden和freude构成的,前者意为“有害”,后者意为“快乐”。

但是,基于德语合成词的幽默一旦翻译成别的语言就往往失去了幽默的效果。

McLelland教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为什么不能把掉在地上的手表捡起来?

-因为没有Urheberrecht.”

Urheberrecht意为“版权”,是由urh、heber和recht构成的,urh形近uhr,意为“手表”,heber形近erhebe,意为“升高”,recht意为“权力”,所以Urheberrecht的字面含义为“拾起手表的权力”,这在德国人看来有着“双关”的效果,但是Urheberrecht翻译成英语copyright后,与“手表”和“拾起”就没有关系了,“双关”效果没有了,幽默也就没有了。

纽伦堡的律师Christian Baumann也有同感。他说,在你把德国幽默翻译成别的语言的时候,同时会失去了很多蕴含其中的有趣元素,而在你试图进一步解释的时候,它已经毫无趣味可言了。

除了语言本身之外,Baumann认为还有文化差异方面的原因。他说,英国人通常很礼貌,甚至连批评人的时候都很礼貌,但是德国人不是这样,他们通常会把想法直接表达出来,这形成了德国人虽有逻辑但粗鲁无趣的印象。

德国喜剧演员Christian Schulte-Loh也这样认为。他在书中写道:德国人太诚实以至于显得不礼貌,而英国人太礼貌以至于显得不诚实。

不过,他在演出中很善于利用人们对德国人的这种无趣呆板的印象。在英国演出时,他的开场白常常是:我叫Christian,我是个德国喜剧演员。这时候英国人会哄堂大笑,笑过之后,他接着说:既然大家的期望值降低了,那我只要尽力就行了。

翻译:孟话英语

原文出处:http://www.bbc.com/travel/story/20170802-why-people-think-germans-arent-funny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