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之海上花谈写作真情

乡愁|归来香世界

2020-05-09  本文已影响0人  江岚_美国

秋风凋众叶,桂树晚应开。几日空深院,清香伴碧苔。

拂衣人共觉,移席雁初回。念独能为客,看花是再来。

——明·贡院桂花(李舜臣)


高铁穿过秋光灼灼,一路奔驰,抵达桂林。

坐上接我们的车子往酒店去,车窗外的风掠过黄昏绵软的阳光吹来,掀开同行文友一连串的大惊小怪:“好香!是什么花这么香?!”

什么花?我笑了。十月间,繁花争妍的季节过尽了,能把这个城市熏染成香世界的,自然是桂花。桂林桂林,是以“桂树成林”而得名的呢。

“真的啊!真有桂树成林啊!可是,桂花树在哪儿呢?”他们等不及地向车窗外张望。

道路两边,还真没立即见到桂花树,只有香,欲去还留,沁人心脾。这一段香,连我自己,都已经错过几十年了。这一次带着好友们飞越万水千山归来,只能停留三两天,没想到正正撞上了桂花初开。留晚色、淡秋光的桂花,是不肯再与我擦肩而过,才不再蛰伏了吧?这座城里的物事人情之于我,总是这样牵牵绊绊,深情款款。

“桂林不是‘山水甲天下’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明明说的是江南一带啊!”还有人在疑惑。他们几个都是北方人,头一次来,一落地就被桂花香迎头冲击,把脑子里从书本上得来的“桂林印象”全搅乱了。

两亿多年前,海底的石灰岩块在这里上升为陆地。雨水和江水,千百年来穿石淘沙,细细渗透,慢慢溶蚀,雕琢出瘦骨嶙峋的峰林,镂刻成幽深奇异的溶洞,再汇聚成大大小小的湖塘和澄澈明净的漓江、桃花江。让人间的诗句不断咏叹,画笔不断渲染,四野皆平地,千峰直上天的图景,成为这座城市最广为人知的特征。

然而,桂林不止有奇山秀水,还有人,更有花。春夏两季,桃花、杜鹃花、凤仙花、野牡丹、野蔷薇、紫云英……在山上林间地头开过一拨又一拨,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鲜红的彼岸花。桂花,则集中在秋天的市中心。白色的银桂、橙黄的金桂、珊瑚色的丹桂、虽不大香却一直开花的四季桂,几十个不同品种,全世界已知桂花树品种的三分之一都在这里。有些老桂花树,树冠宽达近二十米,浓荫如盖,老人们说树龄上千年。平时在那样的老树底下纳凉聊天还则罢了,到这种季节丹黄满目香盈袖,真的很容易把人魅惑住,以为什么精灵随时会从树梢间飞出来。

陪着客人们沿江边湖边的青石板路慢慢走,一树一树,笑看他们与桂花的桂林,激情澎拜的相遇。诗里说,天下桂花树“皆为月中物”,是从天上落下来的种子,花开时“天香来自玉皇家”,雅号“广寒香”。极其斯文精致,却冷飕飕的不近人间烟火。桂林的桂花在城中的每一个细节里依山傍水,占断一城秋色,却完全没有萧瑟清冷之意,香得称心如意,即便在秋雨中秋月下,也大方热闹,兴兴头头。单株的,列植的,成林连片的,以金桂占绝大多数。油绿的叶片之间,一簇簇金黄色,不喧闹,不炫耀,只演绎着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沿熟悉的路径,我的记忆轻轻推开那条小巷口,昔日小木楼的大门。那是一栋拥挤的小木楼。我家老少三代人住了楼上半边,狭小的空间里除了床,几乎没有别的家具。墙上地上斑斑驳驳的原木板背景中,祖母储存食物的大竹篮子悬空挂在堂屋正中,正对楼梯口上方的小轩窗,窗外,是叠彩山的明月峰顶。竹篮与峰峦,一明一暗,一动一静,我童年凝固不变的构图。有时,窗外挂一帘细密的雨;有时,涌入烁金流火的热浪;有时,绕进一屋子欲去还留的桂花香。祖父祖母、叔叔姑姑和哥哥,我们一家人言笑喧哗的身形,在其间来来去去,是这个画面里色彩分明,最生动,最鲜活的动态感。

等今日我和朋友们走到巷口,老木楼只剩下地基的痕迹,祖父和祖母啊,早已安息在我难舍的思念里。只有叠彩山前整排整排的金桂,布满我手印足印的枝桠依然蓬勃,花儿们盛开的技艺一如既往,游刃有余。龙珠路的尽头,八十余岁高龄的婆母接到我的电话,从家里出来招呼客人,笑着说:你们赶得巧,今年第一场桂花开得早些,不过啊,每年的第二场花期还要更香。

桂花会开两次吗?不仅朋友们好奇追问,连我都疑惑了。第一反应是我这位拿了一辈子手术刀的婆母,说的或许不是一株桂树花开两回,而是有一部分品种开花晚些。过半晌,突然反应过来,诗里早有“天遣幽花两度开”,“每岁殷勤两度开”的咏叹不是吗!桂花的确是一年开两次的啊!只怕很多桂林人都不知道吧?

毕竟桂花树太多了。墙角窗下、园中庭前,村头路边到处都是,谁会去认真追究一棵树花开几回呢,只要空气里有香就好了。有了这一段按时到来的香,薰染过线装古书的字里行间,以及浩渺时空中的每一道秋色的轨迹,就有了一代又一代名叫桂芳、桂山、桂香、桂辉……的桂林人,前世今生,安居乐业;也有了桂林人餐桌上的桂花糕、桂花糖、桂花茶、桂花酱、桂花酸梅汤,哦,还有,桂花酒,随日升月落,家和邻睦,蒸蒸日上。

“真是好地方!”生性敏感的文友们大发感慨。如果说桂林是以山水为主题,天然生成的大地盆景,那么,桂花就是山水外的意蕴与情怀。他们从纸上得来的山水印象,被略带一点甜味的桂花香刷新了。一座城市的美,绝不仅仅在于大自然本真的造就,更在于人类用情感与智慧一层一层堆砌的韵味,越到后来越丰满圆润,铺成这一方土地长长的历史画卷。

秦朝,为始皇帝修灵渠的北方士卒民夫留下来了。用一碗乡愁的米粉,在这里和壮、回、苗、瑶、侗等原住民族一起繁衍生息,揭开了从偏远蛮荒走向文化昌明的大幕。到唐代,杜甫已经深信“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等宋代的范成大打马而来,更清清楚楚地宣告:“桂林独宜人,无瘴古所传”——此地并没有传说中致人于死地的瘟疫瘴气,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地方。于是,平生重亲情、护犊子出名的老皇帝朱元璋,将桂林分封给了他10岁的侄孙朱守谦。公元1372年,为朱守谦建造的“靖江王府”在独秀峰下落成。殿堂森严,亭阁错落,至今仍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府。到清代,靖江王府改为广西贡院,岭南岭北的文士一时齐聚。云阶玉陛前,雕梁画栋间,曾经有过几许金粟传佳句?几回天香助挥毫?

文友们一边听我说着昔日广西贡院“一县八进士,三科两状元”的盛况,一边顺着王城的四门转圈子,要把“三元及第”、“状元及第”、“榜眼及第”那几道牌坊逐一拍下来。舞文弄墨的人,对今古文章事总是特别关心。细细端详着巨石城垣上的累累苍苔,仰头深吸一口气,他们似乎洞悉了什么秘密,回过头来对我说:

“在这种地方读书,读成全国第一,有什么稀奇?!”

从“状元及第”坊下面穿过东华门,上了中华路,再看到鼎鼎大名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招牌,他们还要再强调一次:“在这种地方做书,做成全国顶级,也不稀奇!”

好吧,我只得笑了。将所有桂林人的披荆斩棘,千辛万苦,都当成一次次华彩的亮相,归功于这个城市的天然布景,听来颇有几分霸道。不过,一时竟也让我无法反驳。因为青山秀水倔强的自然生命,连同其间一样倔强的文脉,本来也当如此。不论历史的篇章翻过了多少页,血脉的与情感的回归都指向不变,稳稳的人与花心各自香。

当然,花期总是有限的,如我们的旅程结束,就要离开。见文友们把这一段香攥在手心里舍不得放,我妹子特地送来了去年秋天,在自家门前打落晒干的桂花。桂花可以落,花香却不会散,且让桂林山水天下无的芬芳,塞满客人们的行囊。

而桂花树,是这片土地上原生的树种,不是月宫里掉下来的。等到下一轮西风吹起,又会有下一场芬芳的盛开。如我,土生土长的一个桂林人,并不是客,我的每一次离开,都注定了要回来。在桂花盛开与凋谢的轮回中,任凭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山仍然在这里,虽没有黄山的险峻,却始终保持着突兀而起,戛然而止的姿势;水也仍然在这里,虽没有长江黄河的壮阔,也照样清冽不改旧时波。在我往返的旅途之外,家也依然在这里,风雨飘摇的小木楼换成了宽敞明亮的新居,丰衣足食,妥贴着我天涯归梦里准时到来的花期,一年两度,人月满庭芳。


谈写作专题与海外党专题联合征文|主题:乡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