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读《我的前半生》小感(2)
今天继续阅读《我的前半生》,有点儿痛心。
《故宫六百年》的作者就曾引用了我今天阅读内容中的不少内容,特别是令人痛心的那部分。
主要是溥仪在他的外国师傅庄士敦的启发教育下,渐渐有了独立的思想,也就越发感受到圈禁紫禁城中的备受束缚之感,于是在他大婚之后,也就是当时认为的成年之后,有了逃离紫禁城到英国留学的想法。
为准备留学的费用,溥仪就以赏赐的名义赏给了他的弟弟溥杰大量的珍贵文物携带出紫禁城,只可惜这些文物后来随着溥仪的辗转各地逐步流失,不知所踪。
而这些后来不知所踪的文物,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我记得的有草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迹《曹娥碑》《二谢帖》等,也有钟繇、僧怀素、欧阳询、宋高宗赵构、米芾、董其昌、赵孟等人的真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原稿,有唐王维的人物,宋马远和夏珪以及马麟等画的《长江万里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阎立本、宋徽宗等人的作品。古版书籍,是把乾清宫西昭仁殿的全部宋版明版书的珍本运走了。运出的总数大约总有一千多件手卷字画,两百多种挂轴和册页,二百种上下的宋版书。民国十三年我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点查毓庆宫的时候,发现了‘赏溥杰单’,付印公布,其中说赏溥杰的东西‘皆属琳琅秘籍,缥缃精品,天禄书目所载,宝籍三编所收,择其精华,大都移运宫外’,是一点不错的。”
此为第一令人痛心处。
可惜留学的想法遭到了紫禁城内外满清遗老遗少的强烈反对与制止,这就直接间接地导致了另一令人痛心处。
那就是出紫金城不成,溥仪转尔整顿内务,引起内务府以及宫内太监们的恐慌,放火烧了紫金城文玩古物集中保存的一大片房间,使不计其数的珍宝毁于以及被救火的人员“摸出”那场大火中。
而在此之前紫禁城内务府以及皇宫内的太监们,将宫内很多珍贵的黄金制作的物件以重量而非艺术品的价格低价转卖,偷偷售出,早已不知使多少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流出了紫禁城。
就像作者在文中所说:“明清两代几百年帝王搜刮来的宝物,除了两次被洋兵弄走的以外,大部分还全存在宫里。这些东西全没有个数目,其中有数目的那部分又没有人检查,所以丢没丢,丢了多少,都没有人知道,只从这一点来说,就给偷盗者大开了方便之门。
今天想起来,那简直是一场浩劫。参加打劫行径的,可以说是从上而下,人人在内。”
我想,作者把这些公布出来,除了我们能够从这些章节里的每一个字中所能感受到的痛心之外,也带着作者内心深深的惭愧与悔意。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倒是个坦诚的人,勇敢的人,真正做到改过自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