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止读书时间管理

拆解(一)|《暗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

2016-08-26  本文已影响80人  初玉er
拆解(一)|《暗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

无法预知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

在这本书的开篇,作者提到:为什人人都该学点心理学?

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我们能够后天获得一些方法,便可能更成功地绕过甚至克服大脑天生的缺陷,这既能达成一定程度的心理暗示,又能捕捉平时忽略的细节。先知先觉,了解自己,避免一些思维上的不必要的弯路。

那么,什么是“暗时间”呢?

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个个沙漏,里头装的沙子的总量没有太大差别,不同的是,有些人的沙漏颈部较细,有的人较粗。那些颈部较细的沙漏能够扎住抓住每一粒时间之沙,无形中,生命的长度也相应的要长一些。

我们每天要完成的事情大都差不多:上班、吃饭、休息、学习。然而往深层次推理,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就是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走路,买菜,洗脸,上洗手间,坐地铁,逛街,出游,发呆,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的和读的东西,让自己的认知脱离枯燥的层面,让新鲜的活力注入进来,久而久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平时,总是在强调要专注,大部分人觉得只有专注才能去完成一件事,这样可以提高做事的效率,但工作、生活的多样化使这样整块的时间渐渐缩短。所以,根据实际也需要不断调整。另外一方面,随意切换,既是一种内耗,同样短时间内进入状态也要花一点时间。

就像大脑在开始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热身”,大干一场之前,我们需要仪式,然后高估了自己的毅力。比如,看了一会儿书后,忽然觉得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过了20分钟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但是如果要恢复刚开始的状态却需要时间来修复,加上20分钟的浏览网页的时间,然后自己热身的10分钟,其实,看似10分钟的上网闲逛就相当于花费了30分钟。有可能到最后,觉得自己没有状态和心情,就干脆放弃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无法坚持一件事情的原因。

当然,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刻意练习,完全进入状态需要更多的时间。当我们沉浸一件事情的时候,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所有这些知识都处在一个活跃的状态。一旦被破坏,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我们需要“沉浸”进去。

另外就是,要充分利用暗时间,不仅能够迅速进入状态,而且还要锻炼自己长久的保持力,这是高效学习的两个习惯。在随意切换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去“抗干扰”,哪怕在比较吵杂的环境里,也还能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帮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