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别人的智慧,留自己的心得

一路笔记(一)

2018-04-07  本文已影响3人  一路狂奔2008

20180406:一路狂奔读书笔记

自我11|潜伏期和生殖期

在俄狄浦斯期因为想和同性父母竞争,以赢得异性父母,会导致人有很深的罪恶感。

这是一个经典的三角关系,是复杂人际关系的源头。它可以让孩子知道:你不能独占一个人,爱都是要分享的。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好,可以形成这种感知:我可以表达我的竞争欲,我也可以接受别人的竞争欲,我们可以竞争。我可以充分展现我的力量,也可以接受自己的失败,并认同对方的强大。

比如在体育比赛中,自恋爆棚,坦然说自己是最好的。但失败后也能做到祝福对方。

潜伏期:

6-12岁,第四个阶段。

这个阶段,人对同性的兴趣远大于异性,男孩与男孩玩,女孩与女孩玩。同时会嘲笑与异性的交往,也惧怕因此被别人嘲笑。所以,这一阶段的最重要任务是发展和同性合作的能力。如果没有形成这一点,以后会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如果在这个期间没有注意到“不要靠近异性”的规则,就会很容易被同性伙伴孤立。  这不仅是心理上的演变,也和性能量有关。潜伏期的性能量,是隐藏的。

生殖期:

青春期的欲望,是没法隐藏的。相反,因为没胡明显的第二性征,他们们的表现还可能被大人当做笑话来对待。

青春期时,青少年的第二性征显露,这都在提醒他们,他们的性别。而他们也有了可以平等抗衡同性父母的生理条件。

原生家庭:

相对于夫妻自己组建的新生家庭来言,这是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其实是孩子人性的练习场。

6岁前,孩子主要是生活在家庭里,他要吸收营养、自主控制排泄并学习竞争与合作→父母最好是提供一个抱持性环境,让孩子在原生家庭中尊重界限地同时相对肆意地发展自己的能力,既可以释放自己,又能懂得尊重别人。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准备。

6岁后,孩子进入学校,其得到的抱持性相对以前会减少。

12岁后,青春期最好的环境仍然是抱持性的,其目标装简单说就是,能竞争,也能合作。

所以,如果说原生家庭是一个人人性最初的练习场,而生殖期也算是一个练习场,最接近社会的练习场。之后他们就要进入真实的社会了。

关于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的总结: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质和攻击本能,是人性的两大驱力。

快感中心的变迁:

口欲期,1岁前,快感中心在口腔部位,这一阶段需要发展出基本信任,也就是一个人由衷地相信,外部世界是愿意满足他,让他吸收养分的。

肛欲期,1-3岁,快感中心在肛门,这一阶段需要发展出基本自主感,孩子发现他可以基本按照自己意愿,去控制大便,这是孩子的第一个创造物,也将影响他对自己以后各种上创造物的态度,这也是一个人对金钱的态度。

性器期:3-6岁,这一阶段孩子展的是竞争性与合作精神,也是超我形成的关键时期。

潜伏器,6-12岁,开始变得对同性更感兴趣,这一阶段特别要学习的是和同性伙伴的合作关系。

生殖期,12-20岁,也即青春期,性能量和攻击能量都爆炸般呈现,青少年开始真实地学习如何合理地展现自己的能量。

弗洛伊德的关注点着重在前三个阶段。

今日得到:

潜伏期,是弗洛伊德性心理民展理论的第四个阶段,时间是6-12岁期间,一个人对异性的强烈欲望像突然间没了一样,反而表现得对同性更有兴趣。

潜伏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和同性合作的能力,为未来在社会上立足做好准备。

生殖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青春期,是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的第五个阶段,12-20岁期间,青少年在体型上逐渐接近成年人,能量无穷,需要被妥善对待。

在抱持性环境下长大的青少年能更好地度过青春期,能展现自己的力量,也能懂得尊重别人,简单来说就是能竞争也能合作。

留言:

赢得起,输得起。  狂奔曰:这其实是很重要的一点,也是自己很缺的一环。以前不知道,直到有一次打牌,输了点钱,然后心理负担就起来了,想赢怕输,结果是打不出水平,果然就输。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想赢的起也输的起,但做不到。很重要一点是,这种心态是要锻炼的,也就是说不是天生的。学习心理学一个很重要的认识是,许多道理不是学习一下就能拥有的,因为很多知识我们并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去做,或者是想做而做不到。真正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境界,不是天生的。是要有底气的,这底气,其实就是自身实力。否则,就是自欺欺人。

关于父母吵架。狂奔曰;今天在“张德芬空间”的微信公众号里,有一篇文章,题目就说明问题:“父母吵架,最大的输家是孩子”。文章中说,

几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绪了,出于本能,他会收缩封闭神经,进行自我保护。结果会影响婴儿的听知觉、视知觉的发育。

孩子是家庭情绪系统中最敏锐的部分,当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焦虑和冲突时,会自动补位,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把分裂的父母重新连接起来,从而将原先的二元冲突三角化。所以,有的孩子会制造问题,希望吸引父母的关注,把注意力从冲突中转移出来,甚至选择不上学、哭闹等,这时,孩子也就成了牺牲品。

父母吵架可能让孩子把问题转移到自己身上,他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让大人吵架,从而觉得“自己不可爱,不值得爱”,结果会努力获得父母的爱,甚至不惜委曲求全。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到恋爱结婚时,会一边渴望对方全心全意的爱;一边又害怕对方不够爱她。渴望结婚,又怕重走父母老路。从而,不觉得结婚幸福,也不知道该如何和爱人相处。

童年心灵受伤的孩子小时候是个小大人,长大就是在大小孩。

关于吵架:吵架是一种夫妻间试图重新联结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多因一些生活琐事争对错开始,只想讲讲道理,后来才吵的。吵架本身并不伤害对方,伤害夫妻感情的,是对争吵不恰当的联想。所以,聪明的夫妻会避免“谁是谁非”的话题,而是使用“选择”的概念。吵架后,也会用爱的语言去修复,当孩子面和好,让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还是相爱的,并且一直爱着他,这一点不会因为吵架而发生改变。

婚姻的价值不仅在于成年人孕育后代,也在于孩子促进大人成长。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我们不是在养育孩子,而是在养育成年人。

觉知,首先是为了接纳。   狂奔曰:武老师说,他发现自己很多缺点时,会“先有一股欣喜涌出”,我虽然没有欣喜涌出,但高兴与兴奋的心情还是有的。今天与老妹聊天,问她今年四岁的小外甥以前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大便。老妹说,会玩,而且有一次还会玩的开心。我马上就对所学的有关肛欲期的知识有所感悟了,也觉得自己没有在儿女的这个时期陪在他们身边感到遗憾和愧疚。如果不学到这些知识,是不会有这些感悟,也就不知道自己对儿女的所谓亏欠到底是什么。这只是极小的一个例子,但对我的启发是,学习这些知识真的是有用的,现在我觉得每一次学习都是一种收获,每一次印证都会让我充实。而这些,都会让我喜悦,我觉得自己的视野相比而言,会越来越宽。知道的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本身就是一种喜悦。如果能因此而改变,那就是另一层次上的进步了。加油哦。

理论为现实服务,而不是相反。  狂奔曰:所有的理论都是以前经验的总结,都是在当时的情境下成立的,但不意味着现在及以后也成立。所以,一个理论是不断更新的,而学习的人如果被其束缚不知道与时俱进的话,学习了还不如不学。这也就是我坚持认为自己的体验相对更珍贵一些的理由了。

便秘的人舍不得花钱?   狂奔曰:以后要留意观察一下。

万维刚说,人成年后的行为和社群状况,都是高中时代的轮回;武老师说,按照精神分析的说法,6岁前的原生家庭命题一直都没有结束。依照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的说法,英雄之旅,要等一个人彻底成为英雄才结束。  

武老师的说法:青春期的孩子追求自主感,他们需要一点忘恩负义——忘掉父母的付出,再受性能量和攻击欲望的支配,好冲出家庭。不过中国孩子常常是没有青春期的,就是因为没有叛逆空间。

狂奔曰:现在突然想起来有一段时间怎么都不喜欢带妹妹玩,原来是潜伏期。哈,我是看到留言区一段类似的话时瞬间想到了自己,太棒了。这证明了留言区的威力,是第二次学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