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升级——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来找你借一笔不大不小的钱,你要不要借

2018-05-27  本文已影响0人  张善崔

*slogan:我们追求的的是目标、方法、行动;而非事实、感受、意见。*

现在有一个问题摆在你面前: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来找你借一笔不大不小的钱,你要不要借?

我已经可以设想出你的答案,你会这么说:如果这个朋友你很了解,他是守信用的,就借,如果不是那就不借。

哈哈,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聪明且简洁的做法,可惜这个答案是错的,如果真是这么简单大家都懂,那我也就没有写这篇文章的必要了。

初中

关于借钱这件事,我是特别的有经验,路都是走出来的,懂得避坑的方法,当然是之前爬过很多的坑。

所以呢?我在借钱这件事,我从初中开始一直不段的申请我的操作系统。(为什么是初中呢?因为我从初中开始才有钱)

刚开始,人之初性本善,我觉得能做点好事帮助别人是对自己好的,所以我就经常借给别人钱,初中的我非常像一个好人,但好人也造了很多孽。为什么呢?

初中的时候我有几个比较会整事的朋友,经常是每星期星期一星期二,大吃大喝,显的气派,但到了周四周五,就开始到处借钱,作为“好人”的我当然是会借的。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会还,但到后面的时候,常常情况是这样的,借了15块还没还,说再借15块,下星期还你30一起整,但下个星期告诉你,再借20,凑个50刚好一张还你。

年少的我才15岁左右,又没有什么原则,就这样借了别人也不知啥时候能够停止了。记得初中的时候还会因为借钱的事情烦的睡不着觉。因为这样借钱没还,还能继续从我这借到钱,就形成在别人对我的印象是好说话的人,给自己挖了个很深的坑,且这个过程还养成别人不遵守信用的习惯,这是不是造成双重罪孽呢?

然后我到了初三我就换了一波朋友玩,这是个有信用的朋友,借他钱他有事还会请我吃东西,在初中有一条在我心中一直荡漾的话“好人有好报”,且我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所以这到后面我就又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高中

到了高中我就升级了下我的借钱原则,就是第一次借很少的钱,比如5元10元,这个叫试错成本,如果要不回来,就当“喂狗”了,如过可以在规定的时间要回来下次就继续结,然后一次不忠终身不用。这大大的省略去了我的对借钱这件是的苦恼,但没完全解决,因为当别人找你借钱也是一个麻烦的事。

大学

所以就这个原则我一直用到了大一(一次不忠终身不用原则),但这个还是不够完美,然后后来我就又升级了下我的借钱策略,就是不借,为什么呢?

这是一个5年的初创公司的CEO教我的,为啥不借呢,因为借钱是一样非常错误的商业模式,借了你也得不到啥好处,借不好的话就人财两空,钱要不回来朋友也做不了。最好的做法是直接说不借,如果是特别好的朋友呢,就直接给他一点钱,让他找别人。这个罗胖也说过,借钱的原则是不借钱。

这里为什么不借呢?这里是有大量的历史教训的,比如在电视里会经常会出现一个很有钱的人在路上看到一个人很可怜然后帮助他,最后这个被帮助的人还害他,这虽然是电视里的但并不是毫无依据;还有农夫与蛇的故事;还有据记载在二战的时候,有些好心人救了大量的人,结果几十年过去了,回去调查这个好心人,发现过得好的人很少,有些死的还很惨。

那么为什么呢?同样的我从《穷查理宝典》这本书里的人类误判心理学找到了答案,就是人类很容易受简单联想偏误影响,因为那个人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帮了我,所以每次我看到他我都会想到我无助,所以这个我觉得是他带给我的。所以我就在后来不断的提醒自己,要做到做好事不留名。

然后呢?借钱更是如此,且显而易见,就是你借给别人钱,别人一看到你,就想到我欠他多少钱,我就要躲避这种感受,然后这就是为什么,这是个错误的商业模式的原因。

借不借钱,这只是个答案,不是特别重要,但这个思维过程非常重要。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不断成长的原则。

作者:张善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