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不宽容,都是因为恐惧
万卷好书276《100本互联网人必读》系列:《宽容》6:所有的不宽容,都是因为恐惧
文/杜豆豆
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大家好,我是杜豆豆。欢迎收听我解读的《100本互联网人必读》系列。
法国先贤祠1
法国,是个浪漫的城市,充满着艺术和文学的灵气。
在巴黎,有一个金顶的旧教堂,被改建成了先贤祠,祠内安葬了一代又一代的法国历史伟人。如果你曾到过那里,一定会对正殿的一组群雕印象深刻。不过,让我难以忘却的,却是群雕下的这行字:“不自由,毋宁死。”
伏尔泰,这位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也在这里安息。他的棺木上写的是:“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精神,它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这位被房龙赞为“自由宣传领域最伟大的大师”,曾大发豪情地说:“没有权杖算得了什么?我有一支笔。”是的,他用笔的魔力,勇敢、坚忍地抗争一切愚蠢、狭隘、专横和残忍,影响力一直持续到1914年一战开始。
伏尔泰自小就与众不同,难以管束,父亲送他到了耶稣会,指望神父们能改变他。但神父们最终发现,他们无法清除这个孩子的“奇怪才能”,最终,还是如释重负地放走了他。伏尔泰也曾为不负父亲期望而纠结地学起了法律,但终究还是熬不住自己的天性使然,搞起了写作。
他先是写了一些政治讽刺文章,后来又开始写剧本。没想到,这些剧本上演后大获成功,打破了18世纪的所有记录,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最乐于谈论的笑话。不过,他自己被当成自由政治家,被驱逐到了英国。
他在伦敦呆了四年,后来还是回到了法国继续他的创作。他争分夺秒,奋笔疾书,写了一系列博学的历史著作和剧本。到40岁时,他已经是当时最成功的文人了。就连当时最为倡导宗教自由的腓特烈大帝,也是他的拥趸。
快60岁时,伏尔泰回到故乡。晚年的他醉心于推翻那些背离人性的无情和残忍的。凭借他的影响力和幕后宣传攻势,他为那些无辜受害者解决了几桩冤案。
他用自己手中的笔,迫使那些怀有宗教私心、暗中秘密行事的法庭,暴露在了公众面前。他打开了所有的灯,动用了阵容强大的舆论,让人们看清了真相。于是,法庭只能偃旗息鼓了。
从1771年至今,有72位法国名人安葬在先贤祠,他们都是对法国的自由和民主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
他们能够进入先贤祠,不是因为他们的名气有多大,财富有多高,而是因为他们对于自由民主思想的贡献。从这个标准上看,法国对于反对专制、争取自由的革命精神是多么地看重,这也正是法国得以在欧洲这片大土地上,与其他强国一争高下,成为世界大国的精神力量。
2
对于法兰西的自由精神, 我们当然应该持赞许的态度。但是,当我们回顾法国大革命,我们也应该看到那些因为不宽容引起的巨大动荡。我想说的,是罗伯斯庇尔。
封建特权阶层交出权力的,终于还政于民了。人们欢呼着说:旧时代已经过去,新的光明就在眼前!王权暴政不复存在,可是人民的暴政却出现了。
当权者靠上帝时,谁敢亵渎,会被送上绞架。如今,人民代表执掌了政权,角色立马翻转。议会被极端的激进分子控制,他们给这个国家制定了新的宪法,要教士们宣誓效忠新政体,国王在到处找盟国,法庭更是毫无公正。民众人心动荡,疑心重重,担心国家正在被出卖给敌人。
就在这一片混乱中,罗伯斯庇尔亮相了。他宣称自己是新的上帝,人民的救世主。他上台不久,就宣布了一项法律:凡是被怀疑犯有叛国罪和异教罪的人都被剥夺一切自卫手段。结果,一纸法令让1400多人上了断头台。
法国大革命,成了对暴力喧闹的崇拜。
罗伯斯庇尔,一个狂热的暴力分子,自认为他美好事物的完美化身,不能容忍其他不够完美的人有和他在同一星球上生活的权利。当然,他最终还是遭到了毁灭,但法国已经濒临人口灭绝边缘了。
之后,革命力量被削弱。法国人民终于看清,要允许不同教派的存在和同等权利,信仰自由,但必须承认国家的至上权利,个人享有完全的选择自由。自此,法国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终于可以安静地和平共处了。
法国大革命3
狂热后,终将归于平静。当人们触摸到了自由,尽管还是有些疑虑,但终于开始有了冷静的思考。
戈思霍尔德·伊弗雷姆·莱辛,德国启蒙运动的文艺界先锋,曾是一位牧师的儿子,莱比锡大学神学班科出身。可是,在时人眼中,却成了离经叛道者。他没有选择宗教职业,为了生计,他做过借贷担保人、剧院撰稿人、私人秘书,辗转流浪,最后在一位公爵的图书馆中当起了馆员。
可即便如此,他也不得安定,有人说他出版了一系列攻击老一派正统路德神学的文章,害得老公爵惊慌不已。实际并非他的所为。他谨遵公爵建议,答应小心行事。他的确没有写文章,不过他却用这个题材编了一出戏剧。
这个戏剧名为《智者纳旦》,是以薄伽丘《十日谈》中《三个戒指的悲哀故事》为蓝本改编的。他试图用这个古老的传说来表达自己的观念:
没有哪种宗教能垄断真理。重要的是人的内心灵魂,而不是外表服从某种仪式、教条。因此,人们应该彼此友爱,没有人能把自己放在自以为完美无缺的高高底座上,声称:“我比别人都好,因为我拥有真理。”
4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人们开始移民到北美大陆。
早期移民崇拜《旧约》,甚至会出现精神上的恐怖统治,但他们制定的法律文件中,却是大力提倡宽容的,这得益于这些殖民者的领袖都是新派思想的代表。
不过,北美的殖民活动一直都很复杂。瑞士路德派、法国胡格诺教徒、荷兰阿米尼乌斯教徒,还有英国的诸多教派,都在这块土地上试图建立自己的小天堂。移民的多样化,造就了各种宗教的势均力敌,反而让他们从不共戴天的仇视被迫转向了原始的相互宽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自然而有趣的博弈结果。
有识之士们开始意识到,大千世界要出大事了。新思想在到处传播,那些勇敢的爱国者把治理国家的公正思想融入了政治和社会纲领文件中。
其中,最成功的的政治家托马斯·杰斐逊就表现出了明显的自由思想。他说,宗教必须用理性、良知来规范,而不是用武力或暴力;所有人都有平等权利,可以按照自己的良知指引,自由运用宗教。虽然,这些他不过是在重复伏尔泰、培儿、斯宾诺莎和伊拉斯谟讲过的话,但这已经足够“异端”了。
后来,这样的宣言越来越多,得到了各方的默许。美国,成了第一个把宗教和政治明确分开的国家,第一个不需要公职候选人在接受任命时出示主日毕业证的国家,第一个在法律上人们可以随便信仰或不信仰的国家。
但是,虽然领袖表明了态度,普通人还在固执己见,不客气地对待和自己观点不同的人。
托马斯·潘恩出现了。感谢历史赋予了他使命,让他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宣传家。
他是40岁才接受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忠告,从英国到美国殖民地的。他帮助富兰克林的女婿创建了著名的《费城报》。作为一个业余政治家,他编写了一部小册子,用“常识”告诉人们,美国的事业是正义的,值得所有忠诚的爱国者真心合作。这本小书还第一次提出了“美利坚民族”,认为对宗主国宣战是它的民族权利,也是它的神圣责任。
虽然潘恩被英国政府审判为叛国罪,被法国罗伯斯庇尔政府投入监狱,他还是发布了自己的著作《人权》和《理性时代》。
他认为,真正的宗教是“人性的宗教”,它有两个敌人,一个是无神论,另一个是宗教狂热主义。当他这么说时,得到的是人们的攻击和仇视,就像过去2000年反复发生在“越墙者”身上的悲剧一样。
历史的悲剧,总是在不断重演。
5
过去,欧洲人讲“不宽容”,大抵都等同于“宗教的不宽容”。可自从世界大战爆发后,本来只有一种的不宽容制度,现在有了十几个。本来人类对自己同类的一种残忍,现在有了数百种,比如种族不宽容、社会不宽容。
善良的人们要么口念虚空选择逃避,要么在咒骂中绝望,这和懦夫、叛徒没什么两样。
那么,有没有解决“不宽容”的办法呢?
想靠速效药一举解决所有难题,显然是没有办法的。但如果我们把历史拉长,我们就会发现希望。因为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虽然缓慢,但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将来会比从前更好,这是个真理,即使世界大战的可怕错误也不能摧毁这个规律——人能系铃,也能解铃。
解决问题,一要勇气,二要教育。
不宽容,其实是一种自卫本能。狼会对与众不同的狼不宽容,食人族会对有怪癖的某个人不宽容,希腊城邦会对挑战神灵的哲学家不宽容,罗马会对藐视法律的狂热分子不宽容,教会会对不服从的教民不宽容,宗教改革家会对创新的科学家不宽容,诸如此类的可怕经历,根源只有一个:恐惧,人类的生存恐惧。
所有的不宽容,都是因为恐惧。如果不受恐惧影响,人们是很愿意正直公正的。
只要统治世界的还是恐惧,不宽容还是我们自我保存法则的有机部分,要求宽容就无疑是个神话。但还是让我们相信吧,相信人类能够战胜自己的恐惧,相信宽容的世界终将到来。
给别人宽容,放自己自由。
给别人宽容,放自己自由好了,《宽容》这本书就为你讲解到这里。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谢您的收听。下次我们继续解读《100本互联网人必读》系列的第九本书,欢迎持续关注。
(未完待续)
创作不易,非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读更多好书,请访问我的文集连载:《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更多新媒体知识:《新媒体讲堂录》。更多区块链知识:《区块链科普》。
我是最高级别的“简书会员合伙人”。欢迎您加入“万卷好书读书会”:会员已超300人,需群主拉入。有兴趣的简友请加微信dudoudou189联系我。读书会座右铭:在浮躁的时代,安心读书写作,养育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