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瀛桥与登仙桥初探
由于登瀛桥与登仙桥位置相近,名称相仿,且均无遗址可考,翻阅资料,所述亦多有矛盾。故以手上仅有史籍,特作考证,具体如下:
一、现在位置
根据现有门牌及百度地图:
登仙桥巷在桂坛巷与凤池巷交界处的南侧。
登瀛桥匾立于桂坛巷39号门口墙边(约十年前路过正巧遇到该房子翻建,桥匾横卧在一旁,匾面光洁无伤,十分可爱。数小时后折返,桥边已立于墙边。如今匾上新添几处伤痕,甚是可惜)。上款道光癸卯(道光二十三年),下款里人刻石。
现在的位置见图1。
由于历史变迁,已无桥址及原有水系,所以仅凭门牌无法直接认定现在登仙桥的位置是否准确。登瀛桥仅存一匾,且极易搬动,故现在位置无实际意义,但可由此提出猜想并展开考证:
1、登瀛桥与登仙桥是否为同一座桥?
2、此二桥的位置是否就在现在位置的附近?
图1:百度地图上登仙桥与登瀛桥匾位置
二、《泉州古城踏勘》所述
1、《泉州古城踏勘》第333页,关于古桥的记载:
(1)登仙桥:一名“离井桥”,在伯府埕左、旧登仙宫前西北。今废。
(2)登瀛桥:《县志》云:“在子城外东南,桂檀巷尾、伯府埕头、佛祖宫前。”早年即覆盖石板为路面,桥隐然未现,行者不悟。
2、《泉州古城踏勘》第429页,关于历史人物故居的记载:
郑芝龙伯爵府:在集贤铺桂坛境(今伯府埕,即泉州五中一带)。
3、《泉州古城踏勘》第296页,关于池塘的记载:
谢厝池:在苑斋池(苑斋即施琅夏园,址今晋光小学)东、西边巷西、桂坛巷北。上接鹦山窟,下通登瀛桥,为子城东濠残迹。今废。
4、《泉州古城踏勘》第153页,关于子城东濠的记载:
子城东濠:从绿荷池(绿荷池应该就是苑斋池,《泉州古城踏勘》:“苑斋池东连傅厝池,西接谢厝池”,本人认为此处记载有误,应为“西连傅厝池,东接谢厝池”。)向东转北抵达呈南北向的谢厝池,该池仍由小阴沟北通到西边巷西畔的民房地下,继则傍洪衙埕西畔接到“鹦哥山窟”洼地。
5、《泉州古城踏勘》第307页,关于八卦沟的记载:
东沟:“有三道出水口:登仙桥、宜春桥、鲍厝巷桥……东支越过南俊巷过傅池亭(晋光小学内)抵离井桥(桂坛观音宫前)……但从离井桥却集聚北流水迤南注入后尾池(泉五中前面),通过登仙桥沟东导致田中央大沟大池……期间较著名的通衢石桥,有登仙桥、鲍厝巷桥、泮宫桥、宜春桥、广孝桥、离井桥……”
6、综上所述:
依《泉州古城踏勘》前后所述,可作如下推断:
(1)登仙桥与登瀛桥应为两座不同的桥。
(2)登瀛桥未列入古城二十四桥中,位置大致应在呈南北向的谢厝池南边,子城濠的东南角。可能与现立桥匾的位置相近。
(3)登仙桥列入古城二十四桥中,在伯府埕左,根据古人的习惯,左为东。那么登仙桥的位置大概在现五中的东边。
(4)根据《泉州古城踏勘》八卦沟东沟的记载,离井桥在登仙桥西边。但本人认为此处的离井桥可能应为登瀛桥。
泉州古城址平面图部分截图如下:
图2:泉州古城址平面图部分截图
三、乾隆版《泉州府志》的记载:
1、乾隆版《泉州府志》卷十关于桥渡的记载:
(1)登瀛桥:在集贤铺。
(2)离井桥:即登仙桥,在三教铺,二桥正子城外东濠南流之处。
2、根据此版府志及道光二十三年所刻登瀛桥匾,登瀛桥与登仙桥不同,登瀛桥至道光年间尚存。离井桥应为登仙桥。
四、《泉州旧城铺境稽略》的记载:
1、关于铺境的记载:
集贤铺桂坛境:桂坛巷全段、伯府埕(五中门口)、西边巷、东边巷、海青亭(今华侨大厦与铜佛寺之间)、土地巷、黄门埕(九一路西段)、范志巷、道街(承天巷尾至海青亭的南俊巷两边)。
三教铺凤池境:包括凤池巷全段、登仙桥、释雅山脚、后尾池、草埔尾。
2、根据“登瀛桥在集贤铺,登仙桥在三教铺”的记载,及集贤铺与三教铺的范围可知登瀛桥与登仙桥的位置确实不同。
五、结论
1、登瀛桥与登仙桥应为两座不同的桥。
2、登瀛桥在集贤铺,大概位置应在西边巷与桂坛巷交界附近,与现桥匾位置相近。
3、登仙桥在三教铺,大概位置应该就在现登仙桥巷。
4、二桥的建设时间及准确地点尚不知,有待考古挖掘或知情者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