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我话|五一出游

2023-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孔玲外小

一早匆忙出发,带着孩子直奔山西鹳雀楼。

一路上风景依旧。与我而言,细微的变化仅是时间和心境而已。既然路途之上看不出那些或多或少的不同,也就一句“依旧”一言概之。

离第一次去鹳雀楼已经有些年头,当时带着老大坐在朋友的车上,印象几近模糊。随着时间流逝,记忆渐渐变更、消退,更多是遗忘。

我早已记不清登楼远眺之时的种种,还会有些恍惚闪现在脑海中零星的片段是否就是鹳雀楼遗址,总之不记得了。

走过路过,看过惊叹过,经历过后,最终还是会斗移星转随着记忆消散去。有些无奈就是真的难以挽回和重现。

经过两个小时路程,终于抵达目的地。

红日当空,游人如织。

鹳雀楼屹立在黄河岸边,似乎已经千百年。即便已非原貌,依然在人们心中巍峨雄伟,学那诗人王之涣步登鹳雀更上一层。

仰视高楼,不由得浮想联翩,当年王之涣登楼挥毫题诗,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作,令鹳雀楼名声大噪,成为文人雅士心中的朝圣之地。当时会是怎样的一种盛况?

而今,我们登楼怀古,除了游览缅怀是不是仿如回归?站在鹳雀楼的最高处,极目远眺,黄河之水平缓流淌,宛如从古至今都不曾远离故道,如怀旧之人不舍远离,日复一日年又一年,蹉跎时光,等待着知己,以天地共鸣奏一曲“高山流水”。

或许孩子尚小不明白“鹳雀楼”三字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以背出“白日依山尽”诗句为傲,有些蒙童稚语,却也令人欣慰。谁说孩童时期的亲近不是热爱的种子的萌发?

当我们参观完毕下楼,又一波声势浩大的人流涌入。大人带着孩子,中年人搀扶着老人,年轻人携着手,远道而来,一起瞻仰黄河岸边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

蒲津渡,大铁牛。

重有万斤的大铁牛是蒲津渡遗址的壮观明证。不知古人如何浇灌而筑的“铜墙铁壁”,造福着黄河岸边的黎民百姓。

难以想象在黄河之上架起的浮桥会是何种样貌,即使看了打造的模型也很是叹为观止。“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古时之人虽非有如今的高科技术,也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智慧,架起浮桥来往于波涛汹涌的黄河两岸。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