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如何读书
皇子虚岁满6岁便开始读书,早5点到下午3点,共10小时。一年只能休息5天,即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生日、自己生日,此外连除夕都不能放假。……读书之法,定要出声,甚至大声朗读,先慢后快,自出抑扬顿挫之音,每日复读不辍。更以平常心读书,不可着意,读熟后方能深探其意。此法初看好象是一种笨法,其实是最佳之法。儿童记忆力极强,日复一日而不断诵读,文辞植根于心,稍示解释便可深入自化。由此可知,声读就是读书所下的第一道功夫,也是少年读经入手之法。
一年只有5天假
与前朝相比,清代皇子读书入学年龄早、学习时间长、规矩严、课程多。通常,皇帝选择学问、品德最好的大臣教皇子读书。
清朝规定,皇子6岁(虚岁)开始读书,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时至下午3时。虽然是凌晨5点开始上课,但实际上皇子需凌晨4点到书房复习前天的功课。所以一天在上书房的时间达11小时。皇帝选定良辰吉日为皇子开学,由于皇子地位尊贵,皇子和师傅互相行礼时,双方用长揖代替跪拜。上书房的规矩极严,皇子读书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许摇扇子;午饭时候,侍卫送上饭来,老师先吃,皇子们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继续功课。每学一个字,即要写100遍,一段课文,要朗诵120遍。上书房只有元旦、端阳、中秋、万寿(皇上的生日)、自寿(自己的生日)这几天放假,一共5天,除夕也不放假。
康熙皇帝年幼读书,自己曾累得咳血,故四书五经能倒背如流,而乾隆皇帝14岁就能做到这一点,故深得康熙喜爱。
上书房教授皇子的教师分为两种,汉文教习称师傅,由翰林出身且有资望的大臣充任,教清语、骑射;蒙文的教习称谙达,由八旗中精通弓马、满语娴熟之人充任。另外,师傅之上还有总师傅,“以贵臣为之,或一人,或二人”,有事则来,并非天天入值。这些教师都是八旗出身,谙达身份稍逊于师傅。此外,谙达也设总谙达,由满洲权贵充任。
上书房的规制十分严格,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除了严格的遵守时刻表外,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实在不能上学的,要事先具奏,或者向师傅告假,必须做到出入有常,跬步必谨。师傅每天上课下课,都要登记门单,以供查询。另外规定,皇子禁止与外庭官员交结,读书时不得嬉戏玩耍,太监们也不能随意走动,随侍人员禁止喧哗,如有违反,严惩不贷。
皇子的读书方法
皇子的读书方法,就是中国传统的儿童读书之法,定要出声,甚至大声朗读,先慢后快,自出抑扬顿挫之音,每日复读不辍。更以平常心读书,不可着意,读熟后方能深探其意。此法初看好象是一种笨法,其实是最佳之法。儿童记忆力极强,日复一日而不断诵读,文辞植根于心,稍示解释便可深入自化。由此可知,诵读就是读书所下的第一道功夫,也是少年读经入手之法。
这个读书的方法不可小视,由于声读能上口、熟练,便可在人的脑子里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能不受文字引申义的干扰而直达本意。二是能悉熟古人造句于胸中,使古今语言拉近。三是能起到深解目录,知道某事、某词、某意在何处的作用,免于捡寻之苦,为进一步深解打下基础。
清末宗室裕庚公爵的女儿裕德龄,担任过德宗载湉的英文老师,她曾经写下德宗载湉的读书情形:「读书一定要读得烂熟,这是中国古代教育法的特点。翁同龢教光绪当然也是用的这个方法。故不仅一部《孝经》应该如此,他在每天上课的时候,总得划出一部份的时间来,教他这两个高徒背书,大概一段书念过两三天之后,就要背了。背的时候,光绪依旧可以安坐在他的小椅子上,恭亲王的儿子还是站着(在光绪面前他是永远不准坐的),一齐把背部向着翁同龢,又把摊在桌子上的书也合拢来了,然后一句句背起来。……(翁同龢)往往总把一课书分做两半段,让光绪先背第一段,接着再教那位小王爷背第二段。……那么要怎样才可以背得出读过的书呢?这在从前的时候,那班老先生也是有一个很好的法门教给我们的。他们以为只要在读书的时候尽量的把声音提高;愈高愈好,像这样高声朗诵了几遍之后,便不难背得出来了。」
清人赵翼曾对其亲眼所见,皇子、皇孙们早起读书的情形作了如下的描述:「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倚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 皇子们早起入学,连入直内廷的大臣赵翼都忍不住说:「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然则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唯诗文书画 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败理乱,已了然于胸中,以之临政,复何事不办?」
康熙朝
康熙帝玄烨 ,八岁即位,亲政以前,有四大臣辅政,因此每天大部份的时间是学习。除了自学之外,其教育过程主要受到孝庄文皇后的训诲与安排。孝庄文皇后之侍女苏麻喇姑也参与教导玄烨,并「手教国书」,教年幼的玄烨满文。 除此之外,根据《庭训格言》所记,玄烨自己回忆登基后有张、林二内侍教其经书, 也曾召翰林沈荃入宫教习书法,学的是董其昌的字体……他自言:「亦不过由学而能,岂生而能者乎?」
除有祖母与内侍教导,玄烨本身对于读书这件事也相当勤奋认真。起居注册当中记载他好学勤奋,说他:「粤自五龄,矢志读书,当是之时,鞠育深宫,不离阿保,非有左右承弼,而好学孜孜,出于天性。早夜读诵,无间寒暑,至忘寝食。年龄十,益博综群书,潜心好古,背诵不遗。……年十三,援笔为文章,莫不穷微达奥,漓早扬辉。……又以余暇临池染翰,于古人书法,一一得其精微……。臣等又窃闻皇上冲龄读书时,奉圣夫人爱护圣躬,恐勤诵过苦,乃匿所读书,冀得暂缓,皇上必索读不肯少休。」五岁起便立志读书,孜孜不倦,臣下或有夸大其实之虞,然其博览群书、习作文章、临摹书法,甚至勤读以致身边保母担忧他读书太过劳苦而把书本藏起,他还是不肯休息,非将书本索回继续阅读的情形,仍可说明玄烨自学的用功程度。他还曾经因想参加科举,读书更勤,孝庄文皇后见状不免心疼的劝他说:「贵为天子,岂欲应主司试而勤苦乃尔。」然而玄烨「亦不为止」。读书时有一字不明,「必加寻绎,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 又曾回忆说:「朕幼年读书必以一百二十遍为率,盖不如此则义理不能淹贯。」
玄烨如此勤奋向学,除了可能是天性好学之外,为掌握古来帝王的治国之道,以求有处理国政的能力,当是重要原因。他曾叙述自己五岁开始读书,八岁登基即位以来的读书过程与研读内容,大致不脱《四书》、《五经》、《史记》、《汉书》、诸子百家之言、内典、道书等,阅读诸书均有体会,唯独对《易经》则自称「资性不敏,虽极研究,终未洞澈耳。」研读典籍的目的,则为「于典谟训诰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期见之施行。」
玄烨也对大臣说:「朕宫中从无不读书之子。今诸皇子虽非大有学问之人所教,然已俱能读书。朕非好名之主,故向来太子及诸皇子读书之处,未尝有意使人知之,所以外廷容有未晓然者。」
玄烨经常检查皇太子读书情形,询问书是否读熟,读熟能否背诵等等,并细看皇太子之楷书。当时皇太子读书皆读一百二十遍,汤斌等认为「皇上教皇太子过严,当此暑天,功课太多,恐皇太子睿体劳苦。」但玄烨并不以为然,认为多读才能贯通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