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的力量
今天,带着娃去商场买鞋。买完后,在客服中心那里。有个人向我走来,说:“姐,要给宝宝报篮球课吗?”我看了她一眼,觉得这个女孩很眼熟,她也打量着我。她这个眼神让我笃定我认识她。
就开口说:“你看起来很眼熟。”
她说:“你也是!”
我问:“EZ的?”
她说:“是啊,你是老师吧?”
于是一场篮球课推销,变成了一个师生重逢的场景。
我说:“是啊,你是EZ篮球队的吧!”
她说:“是啊,我是电商专业的。”
我说:“哪个年级哪个班?”
她说:“电商3班的,子娟班的。”
我说:“子娟没带过三班,是5班的吧!”
她说:“是啊,老师,你住这儿附近吗?”
我问:“是啊。你在做篮球方面的工作?”
她答:“是的,老师。我现在在办篮球培训机构。我原来在COCOCITY做儿童篮球教练。后来跟两个同事出来自己办机构。”
我说:“那很了不起啊!”
她说:“现在4岁以上的儿童就可以学篮球了,老师有空可以带宝宝来玩一下。”
我说:“好啊!”
相互留了联系方式后,就道别了。
我对这个孩子了解不多,只知道,她是女篮健将。我们学校女篮在很多中小学篮球比赛中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她,也经常走上我们学校的领奖台。想来,她最后也没有从事电商专业的工作,而是做了她的兴趣所在的行业,当然,这也是她的特长。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我校一个电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棋院做老师。她在校时期就是校棋社的社长,带着她的社员一起参加各种比赛,得过各级各类的奖项。实习时,正好市棋院在招实习生做助教,她就去实习了,实习工资3000多。毕业后转正了,6000多。这还是好几年前的事了。
兴趣和专业相匹配,自然是很幸运的一件事。但是事实上,有很多原因使得人们的兴趣跟专业匹配不上。那天,跟领导在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说:“转专业”。她立马说了:“这肯定是不行的。”她可能觉得这是我很敷衍的不负责任的想法。但是其实,这不是我随口胡诌的,只是苦于我没有这个能力帮助那些真正有这方面需要的学生。所谓“真正有这方面需要”是指,有一些人是不需要的。其实她说得也对:“学生转了专业也可能会不喜欢那个专业的。”她说的这类学生不在我建议转专业的学生之列。
这么说吧,学生在进校之初,班主任就要了解学生,挖掘他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正好是他的兴趣所在,那么他的职业会像开了挂一样。我们在学校的时候要尽力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那么兴趣自然在考虑的重中之重。学生的兴趣状况分成三类:
一、对专业感兴趣。这自然是我们乐见其成的。
二、对专业不感兴趣,有额外的爱好或者特长。(兴趣跟特长不完全等同,但有相关性,我会另外开篇专门说说我的理解。)
三、对专业不感兴趣,对什么感兴趣自己也不知道,或者觉得哪个专业都不喜欢,或者误以为自己喜欢另外一个或者几个专业,个个都想试。
我跟我们领导说的分别是后面两种学生。
针对第二种学生。他们是确实不喜欢本专业,或者是相比之下有自己更喜欢的奋斗方向。他们选这个专业或是因为分数不够自己喜欢那个专业,或是因为那个兴趣没有可供选择的学校,现实总是不能尽如人意。这部分的学生,有明确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只是正好跟他们所学的专业不符合而已。我们有三种方法可以帮助他们。要么改变他们的兴趣,要么改变他们的专业,要么让他们在学专业的同时发展兴趣。
一、改变他们的兴趣。确切的说,培养他们对本专业的兴趣。他们选择这个专业,说明这个专业对他们来说有比其他专业更匹配的地方。通过“认识了解专业——树立专业自豪感——体验职业乐趣”(路径在我研究本课题的另一篇文章里会探讨到)的路径,建立起对本专业的兴趣。
二、改变他们的专业。如果实在培养不起兴趣,那么要是能帮助他们去到这个专业,集合专业的师资、设备、环境去帮助他们发展这个兴趣,那也很好。这就跟第一类学生一样——专业跟兴趣匹配了。但是,我们的力量非常有限,他们无法报考的专业,我们也很难帮他们去到。那么,就只剩下第三者种方法了。
三、在有限的条件下,寻找或者创造平台,帮助他们发展兴趣。当然,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专注于兴趣的发展,自然就会疏远专业的学习。所以,专业的学习只能保持一个及格以上的水平(对不起了,专业老师们)。社团、选修课、比赛、校外的培训、社会实践等方法,这些就成了他们的第二个课堂,主要精力所在。当然,这些同学要付出的会比那些专业和兴趣匹配的人多得多。不过,专业的学习虽然退居二线,但绝不意味着白学,对于他们最后职业的发展会起到帮助作用。就像王宝强早年少林寺的学习虽最后没有成为主业,但对于他演功夫影视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这些年,我看到了不少专业一般,兴趣却发展得很好的学生。很高兴,他们在兴趣与专业不匹配的情况下,坚持做到了兴趣与职业匹配。最后,庆幸我自己学的专业、选的职业都是我的兴趣所在。
(至于第三种学生,他们缺的除了兴趣挖掘,还有目标教育。更令人头疼。继续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