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 内向 社交恐惧症 自信 心理 读书

不再渴望被选择时,你才真正拥有了力量

2025-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梦莹_d0f2

“我会被喜欢吗?”

“他会选我吗?”

“如果我不被看见,是不是说明我不够好?”

这是很多人在关系、职场、社交中默默问自己的问题。我们渴望被需要、被认可、被选中,仿佛只有这样,我们的存在才有价值。

但越渴望被选择,就越容易把主动权交出去,把评价标准外包给别人,把人生放进别人手里。

而真正拥有力量的那一刻,其实是——你不再等待谁来选你,而是转身成为自己的选择。

一、渴望被选择,是人类的本能,也是内在的陷阱

从婴儿期开始,我们就通过“是否被回应”来感知自己的价值。

心理学家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指出:早期被养育者关注、回应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起自我价值感;而被忽视或否定的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向外寻找“被需要感”。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长大后,仍然习惯性地“等着被选择”:

• 在关系里,等待别人先确认我们;

• 在职场中,希望被提拔、被看重,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 在社交媒体上,用点赞和关注来确认自己是不是“还被喜欢”。

但这份对“被选中”的渴望,其实藏着一种心理陷阱——把自我价值的锚点交给了外部。

心理学家Carl Rogers提出:一个人如果不断追求“条件式的自我价值”(Conditional Worth),就会越来越远离“真实自我”,形成“理想自我 vs 真实自我”的分裂,长远来看就会引发焦虑、压抑、讨好型人格等问题。

演员周迅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自己年轻时非常在意别人的认可,为了迎合角色定位,她努力模仿、拼命讨好:“我那时候对表演的理解就是不断模仿、努力把自己变成别人想要的样子。”

但她也坦言:“那个时候我并不快乐,因为我总是小心翼翼地扮演别人想看的样子。”

直到她逐渐成熟后,才开始重视起自己喜欢的角色和表达自由,这带来了更多内在的满足与创作动力,她的表演才真正自由流动。

当我们太渴望被选中,就会不知不觉失去自己。

二、真正的力量,是我选择自己,而非等待谁选我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内控信念”(Locus of Control),由心理学家Julian Rotter提出。它认为——个体在解释生活事件的原因时,会有不同的倾向:

• 内控型:相信是自己努力、选择或能力的结果。

• 外控型:相信事情是由运气、命运、他人决定。

研究表明:内控信念越强的人,越容易拥有稳定的自我认同与幸福感,也更有行动力和抗挫力。

因为他们相信:我不是在等待生活给我机会,而是我自己创造机会。

反之,外控信念强的人更容易焦虑、犹豫、习惯性讨好,因为他们始终在等“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曾说:“我不是为白人写作的,我不需要向他们解释任何事。”

她写作的初衷并非为了迎合主流市场,而是为了填补黑人女性在文学中的缺席。她不刻意解释文化背景,不降低语言难度,只写她“内心必须说出的东西”。

这种坚定的内控信念与内在动机,让她的作品突破边界,反而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认可。

这就是“自我选择”的力量——当你不再等待谁来发现你、认定你、肯定你,而是自己给自己价值,你就已经从“被选择”者,变成了“创造者”。

正如Eleanor Roosevelt说过:“No one can make you feel inferior without your consent.”

“未经你的允许,没人能让你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三、如何从“渴望被选择”,走向“坚定选择自己”?

这个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日常中,一点点重建内在锚点。以下是三个经过心理学验证的具体方法,帮你从“他会不会选我”,走向“我愿不愿选自己”。

1. 练习“反向提问”:我到底想要什么?

每当你陷入“对方会不会喜欢我”“这件事别人怎么看”的焦虑中,试着把问题反过来问:

• “我喜不喜欢对方?”

• “我自己满意这个决定吗?”

• “如果没有别人评价,我会怎么选择?”

这是在训练你把焦点从外部拉回内部,减少反刍性问题,回到你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判断。

这类“内在提问”被心理学家Tasha Eurich称为“Insight Questions”,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觉察力(Self-Awareness)——这是改变行为、走向真正自主的第一步。

2. 重建价值感:不是因为被选中才有价值,而是我本身就有价值

很多人以为,只有被喜欢、被需要、被认可,才说明“我值得”。

但心理学家Kristin Neff提出的“自我慈悲理论”所说:真正稳定的价值感,不来自表现,而来自对自己的温柔理解。

可以尝试每天练习一个简单的自我慈悲练习:“我正在经历困难,但我仍然值得被善待。我的价值,不因任何人的选择而增减。”

长期实践这种语言,会重塑你对自己的感受,不再依赖外界来确认。

3. 从小行动开始,主动“选一次自己”

• 拒绝一次不想参加的聚会;

• 坚持一次不被看好的决定;

• 发表一次真实的表达,而不是迎合他人。

每一次你不再“等别人来决定”,都是一次向内的回归。

心理学家B.F. Skinner提出的“正向强化”理论表明:当某个行为之后伴随积极体验(如自由感、清晰感),我们更可能再次采取这种行为。

每一次选择自己之后感受到的轻松、清晰、自由,都会成为下一次选择的动力。

四、写在最后:

我们都曾渴望被选择,因为那代表了肯定与归属。但真正的力量,不是在别人选中你时诞生,而是在你终于对自己说:“我愿意选择我自己。”

这时,选择权、主动权、人生的主角位置,都归还给了你。

你会发现:不再等谁看见你,是因为你已经看见了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