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绒花 后记
这篇小说从酝酿到第一稿修改完毕,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这是我第三个长篇小说,却是第一个认真构思下笔写出来的,之前的两个长篇只是在番茄小说网的试笔,虽然已挂在网上,文字还比较粗糙。
今年三月份参加了简书网站办的第七期长篇小说读书营,读写营结束时要写一篇长篇小说的大纲作为作业。我写出了下面的文字:
小说名称:《绒花》
时代背景:以战争作为起始点,横贯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以一些军人出身的小人物的故事,力图折射出这段恢宏壮阔的历史。
类别:战争、都市、励志、言情
围绕这个主题,开始了我的创作过程,以小说中四个人物在这四十多年历史中的生活场景,大约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写出三十万字的初稿。
为什么要聚焦这段历史呢?
我退休后被友人邀请参加一个革命历史研究会,才知道我抗战期间参加革命队伍的父亲,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上也曾有一些值得称道的经历。但是我父亲从来没有对我和我的兄弟姐妹系统地讲述过,也没有留下文字资料。等我想通过他的一些战友来补齐对父亲的认识,他的战友也陆续离开了人世。他们这一代人留下的东西少之又少,他们的经历不为人所知,我们研究那段历史时发现,留存的资料特别少,特别抽象,无法拼出一张完整的拼图来。能够了解的绝大多数是一些脸谱化的东西,他们的艰辛,他们的情怀,他们的爱情,他们的喜怒哀乐,没有留下太多的纪录。
我们这一代人也步入晚年,逐渐凋零。我们历程虽然没有前人那么壮丽,同样值得回味。我觉得我们有义务通过文学的形式把有些东西写出来,我们的经历、理想、情怀、爱情,这些东西应该让后人知道,这就是我写小说的初衷。毕竟我亲历过整个过程,而且有些时候曾经站到离政治舞台中央很近的地方。虽然我的文字水平尚不足以承担如此重任,我可以一步步向前,即使它就像西弗弗斯的巨石,我也愿意不断地向上、向上,向上推动它前进……
于是,正如我在“楔子”中写的那样,这一个多月,“我的思绪渐渐地飘向远方,感觉时光不断地倒流。眼前仿佛出现了四五十年前的那些画面,那些熟悉的人影一个个在眼前出现,叠加,又渐渐消失……耳边似乎又响起了隆隆震耳的火炮声和坦克轰鸣声,海边的波涛声,还有嘈杂的说话声、嘻笑声、哭嚎声……”我的心情随小说情节的起伏而起伏,坐在公交车上,有时我会流出眼泪,有时又会哈哈大笑,可能有些与我同车的乘客会惊诧,这位大叔是不是神经有问题,怎么在公车上如此失态呢?
小说的起点是四十五年前的那场战争,这场战争对我们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我所在的那个师,在十年中两次参加了这场战争,一次在广西,一次去了云南。虽然战争的时间很短,却是改革开放的奠基之战,是我军新时期现代化的起点之战,其意义毋庸置疑。
小说中四位主人翁都参加了这场战争,虽然关于战争的描写在本文中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但是与战争有关的主题却贯穿了整篇小说。
小说主人公林新生是我设计的理想人物,他品德高尚,面对死亡无所畏惧,面对困难坚忍不拔。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们这一代人当过红卫兵,下过乡,吃过苦。由于生长在匮乏年代,他们会贪婪,会自私,甚至为了一碗饭、一瓶水都能争吵。透过这些表象,从深层次来观察,他们与今天的年轻人有不同的特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们遇到许多挫折,无论遇到什么困厄,大多数人能够泰然置之,坚强地面对。即使许多人一生中没有大的成就,但正是这一代人在改革开放中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正是他们撑起了共和国繁荣富强的大厦。
我不想把林新生设计为完美无瑕的人物,他有弱点,见到女人会动心,也曾经想做官倒。在困难的时候有人帮了他,否则也许不一定走得出来。第一个是秦月月,第二个是白丽娅,自始至终影响他的是白政委,在他走上前线,面对死亡时,白政委在他在耳边的那句话,足以振奋和激励他的一生,这是我基本的人物设定。
反面的人物是高大伟,我并没有把他设定成纯粹的坏人,他实实在在只有两件坏事,一是参与设计陷害林新生,娶到了白丽娅,又背叛了她;二是从事违法的经营活动。除此之外并不算太坏,比如对战友的热情,对林新生白丽娅重续旧好的真心祝福等等。
白丽娅、秦月月、叶小菲、白倩如是书中围绕林新生展开的四位女性,除了白倩如描写较少,对三位女性都着墨颇多。其中对白丽娅、秦月月的善良、温柔和美丽不吝笔墨地大量描写,正是因为有这两位至纯至洁的美丽女人,让林新生“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与同样美丽善良的年轻女兵叶小菲的爱情才能戛然而止,情节的变化才不至于太过突兀。
我不愿意把人物形象脸谱化,人是复杂的,没有纯黑纯白之分。人也是会变的,命运会改变人,岁月会改变人,苦难也会改变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复杂时期,社会形态,人的价值观发生剧烈的变化,会导致人性发生变化。每一个人的人性中都有贪婪的因子,差别只是在于你能不能控制住它而已。
书中对人性作了一些探索,小说将近结尾的时候,通过林新生与女婿的一段话,近似于对全文的总结:“家驹,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诱惑,关键在于怎么把握住自己。许多人不敢做坏事,是害怕法律,害怕舆论压力,是出于各种各样的畏惧,人有畏惧心是对的,但仅仅有畏惧心是不够的……关键是要给自己定下一个原则,坚持做一个好人,要谨守心中的坚持。”……宥于水平之限,感觉到还不够深刻。
书中对战争、军营对细节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一般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这是我三十六年军旅生涯的积累。比如说对战争前后许多细节的描述,一般作家是写不出来的。
像这一段描写:“一瞬间,三颗红色信号弹刺破了夜空的宁静,天空传来一阵阵低沉的“嗡嗡嗡嗡”声音,几乎同时,眼前的敌军阵地被一团团红色、黄色火焰闪光笼罩,过了几秒钟,才传来成片成片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仿佛一片片惊雷在天地苍穹间炸响。可以感到大地激烈的震动,如同一场巨大的地震,弹药箱里的零星弹药都在箱里叮叮当当作响。”让你如同身临其境。
有一段在战斗发起前,首长们给突击队送行的情节。师首长给每一个战士握手,道一声“珍重”,叮嘱战友们“祝同志们完成任务,平安、胜利返回!”这完全是真实的情景,一位在战争期间担任过师政委的老首长亲口对我们讲过。
甚至郭兰英率中央慰问团来慰问,上战场前观看的四十多部影片,此外,还有红机电话、遗书、光荣弹等等……都是真实情形的再现。
凡此种种,希望能让当年的战友产生一些共鸣,给热爱军队的读者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小说的名字叫《绒花》,源自于当年一部电影《小花》的主题曲,这个名字比较难为当代年轻人理解,更能反映主题的书名应该是《芳华》,但是这个书名已经被一位知名作家使用过,并且拍出了同名电影。也曾改作《萋萋芳华》,还是感觉不够贴切。
一部作品写完后,总是会留下许多遗憾,特别是我这个初入文学殿堂的后来者,我愿怀着谦卑的态度听取大家的意见。这本书的完结,只是我文学之路的开端,无论前路如何,我都决心走下去。为了那些牺牲的战友和英年早逝的朋友们,也为了这段筚路蓝缕、恢宏壮丽的伟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