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特亚斯坦

Grievanceroar No.02

2016-11-28  本文已影响98人  图特亚斯坦

今年四月中旬,是我一段很无聊的时光。

某夜侧卧于暗黑的床上(面朝右),执爪机搜索,屏幕亮光之中筛到一个头像清新的私人文学号。随手关注之,底栏菜单竟然还能看公号主人的照片,是两位中文系美姑娘。

自那以后,这个公号一周至少推送三四篇暖文,有时日更。看她们那么辛苦,每篇又都写得那么长,我就在文末留言,表示想投稿分担一下。那之前我好多年没写过文字,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自信,大概是美女的感召力吧。

随便写了一篇邮过去。姑娘人美心也善,见我十分热情,就采纳了,于是我顺利加到美女的微信。美女姓李,是燕山大学的中文硕士。想来我也是第一次认识中文系科班牛人,打字都战战兢兢。李姑娘很谨慎地没有谈及我的文笔,只是说“很适合在公众号发表”。我接到了这句鼓励,信心大增,于是多聊了几句,从她口中,第一次听说一个app的名字——简书。

我随即注册了简书,贴了当时写的一篇文章。现在回头看,那篇文章本质就是“干货文”,只是那时单纯的我还没有这一概念,自我感觉良好。第一次发文章就被推上首页,从此给我留下了“上首页很容易”的错觉。文章获得不错的“战绩”,手机里点赞和评论的通知响了一整晚。

后来又发了一篇,就没再玩了。直到七月份。

七月份有个好朋友“怂恿”我开公众号,我想了想,就开了一个。那时候我还在一家较大的平台里发文章,赚点零用。朋友说,文章只在一个平台发,太浪费了,应该多渠道推广,积累人气。于是我又想到了简书。

第二次玩简书,功利心很重,每天只想着出名。现在回顾一下,感觉真是呵呵。过了一段时间,另一位文友在简书里发了篇《大鱼海棠》的影评,获得了许多关注。好像是8月12号吧。目睹别人的成功,我再也坐不住了。

但我一直没有把我写的那些“鸡汤文”发到简书里来,不知道为什么,关于这件事,我总是有保留。在简书里,我反倒是不断批判那个写了很多很多“鸡汤文”的自己。我越写越烦,所以很讨厌它。想来这觉悟是很自觉的。作为一个实力参与者,骂起“鸡汤”来也超有底气。

前方有光明坦途,可我不愿意走,而利欲熏的那颗心没有变。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心里很清楚,有个好标题很重要,于是我很无聊地统计了简书的“7天热门”和“30天热门”,确实发现了一些规律。当规律已然掌握,玩兴随即消退。尝试了几篇,终觉得索然无味了。

之后我认识了冰叔,并加入了奇思妙想大家庭,才真正开始了拥有固定“亲友团”的写作生活。最初我没留意到“作业”这个东西,后来的某天晚上,看到群里分享的一篇作业,写一个专门给人托运梦境的快递员。印象中是陆地流沙写的?(不知是否记错)总之这篇文章让我蓦然觉得,借这个作业敦促自己尝试小说写作也不错。

我上交的第一个作业是《采购月饼奇遇记》,蛮瞎的一个故事。后来又交了几次。实践几回之后,我就忙不迭地开始反省总结。其实我这人根本不喜欢“实践”,只对“总结”情有独钟。总结着总结着,发现文学理论比写小说本身更好玩。这路真是越走越偏,越偏越离谱。

而慢慢地我也觉察到,自己用心写的那些“干货”并不受欢迎,每次点赞的都是熟悉的几个好朋友。面对“萧条”的现状,之前急进的心反而洗褪。甚至,在简书写作,也逐渐“博客化”“笔记化”“边缘化”。我写文章,不再考虑别人是否爱看,只是当做一个阶段的阅读之后,所撰写的必要记录,类同验尸报告。

前段时间心血来潮,给那部分写“理论”和“方法”的文字做了个简单的索引,数数竟有三十几篇。不知不觉。简书半载,我把当初的朋友丢失了不少;一开始见面互相不爽的,如今又彼此欣赏;当年的“大神”,到头来反是嗤之以鼻。很多事情都早已改变,包括我手中的笔,我眼中的人。只有那时候不起眼的自己,现在依旧不起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