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500字艺术之家心情随笔

段小芸:一次难忘的文学之旅

2024-11-19  本文已影响0人  云仙子2

            旬邑纪行

——一次难忘的文学之旅

              文|段小芸


                  一


六月,是一个迷人的季节,夏花绚丽烂漫。

27日上午,我与作家李印功、郑勐和鹿丁联一行四人,驱车前往旬邑,去参加一场重要的文学活动。一路上,欢声笑语飘出车外。文友相聚,谈笑风生,天南海北,侃侃而谈。谈文学,论作品,品小说,悟散文,甚是热闹。

我们驱车在凤城六路接李印功。远远地看到他的手里拿着一本套着薄塑料袋的《胭脂岭》,蓦地,我心头一喜:该不会是他送给我的书吧。果不其然,上车后,他说:“段老师,欠你一本书,今补你了。”

我双手接过书,果然是他的长篇小说《胭脂岭》,果然是他亲笔签名送给我的。我喜上眉梢,心情激动。连声说:“谢谢李老师!”鹿丁联在旁边笑着说:“我猜,就是送给你的。”

李印功老师心细如发,他以前曾说过要送我书,但当时他手头没有。如今有了,果真没有忘记这件事,今日便满足了我的心愿。可见李印功是一个言而有信之人。

鹿丁联在车上,谈到了她即将出版的长篇小说《丁香花开》的写作故事及心路历程。

追溯到30多年前,陈忠实先生曾特意到学校找到鹿丁联,让她给他儿子辅导语文,指点阅读理解的轶事,曾成为陕西文坛一段佳话,也成为鹿丁联与陈忠实之间的趣事,令人欣喜而感慨。

据鹿丁联回忆说,她前后共辅导了两次,最后在那一年高考中,陈忠实的儿子语文成绩在作文和阅读理解方面,提高了十多分,考中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由此,陈忠实对鹿丁联十分欣赏和认可。后来,陈忠实给她寄了不少本自己出的书。当陈忠实得知鹿丁联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爱好文学写作时,便写信鼓励她:“在教育与文学之间蹚出一条路子来。”

鹿丁联不忘初心,铭记嘱托,近几年来,笔耕不辍,写了不少散文、随笔及评论文章。去年,她又接受了著名作家张俊彪先生的建议和鼓励,不负众望,创作出了一部反映教育领域师生学习和成长的长篇小说《丁香花开》,即将出版发行。

正在辛苦开车的郑勐,实力也不可小觑。一出手,就有两部长篇小说问世。一部描写渭北乡村生活的长篇小说《顺阳河》已经出版;一部描写中专生生活成长道路的长篇小说《青歌》,进入出版环节。

车子继续在高速路上疾驰,一路奔向西北方向。车内的畅谈仍在继续……

张俊彪先生打来电话,问询我们走到哪儿了?并叮嘱我们打导航,直接驱车至旬邑宾馆。

11时30分左右,我们抵达旬邑宾馆。只见旬邑宾馆前,张俊彪先生携夫人侯晓菲女士、王文敏常务副馆长和图书馆唐馆长一行人,站立在宾馆前,热情恭候我们远道而来。

骄阳似火,天气炎热,当我第一眼看见玉树临风、精神矍铄的张俊彪先生时,便瞬间感到一股清泉从心田淌过……心里不再炎热,不再浮躁,而是清静凉爽,内心充满如莲般的喜悦。

这是我自去年(2023年)10月19日后,第二次见到张俊彪先生。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侯晓菲女士。她,端庄秀丽,知性优雅,体态丰腴,和蔼可亲。她浅浅的微笑,一直挂在嘴边,瞬间便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

不一会儿,甘肃庆阳的两位文友李政、贾海洲也远道而来。大家握手,互致问候,相见甚欢。

                    二

在旬邑宾馆用午餐。菜肴素简而丰盛,旬邑地方特色美食,香气扑鼻。有“旬邑四宝”“旬邑老豆腐”“旬邑三鲜丸子汤”“御面”等,令我们垂涎欲滴,大朵快颐,唇齿留香……旬邑人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可见一斑。

下午2时30分,活动正式开始。首先,参会人员一行30余人参观张俊彪文学艺术馆。

张俊彪文学艺术馆,位于旬邑县文化广场,北宋泰塔之南,明朝文庙之北,2019年免费向公众开放。它是张俊彪追求文学道路和取得文学成就的一座辉煌殿堂;它是古豳大地向外界展示旬邑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它是西北地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是旬邑县委、县政府对历史文化高度重视的体现。

认真细致地观看,充满深情地聆听。我总是站在最前面,生怕漏掉讲解员的一个字,一句话。

艺术馆内,装潢考究精美,陈设古朴典雅,布展庄严肃穆。馆内文化藏品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展厅分为作家厅、作品厅、书画厅、书信厅和图书阅览厅五个部分。一件件丰富的实物,一张张亲切的照片,一幅幅珍贵的文化藏品,那镌刻在岁月深处的印迹,集中展示了张俊彪在文学道路上孜孜以求的精神及所取得的文学成就;都在无言地诉说着张俊彪非凡而艰辛的经历;都在彰显着张俊彪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对文学的挚爱情怀。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张俊彪诞生在渭北高原旬邑、正宁这片热土上,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文学成就?

他的父亲张自强,一个英勇无畏的12岁少年,自从在小河边救了一位受伤的红军指导员后,便被发展成为红军情报员。在革命战争年代,为红军传递重大情报,舍生忘死,命悬一线。父亲的红色基因传承给了张俊彪,他的身上流淌着红色血脉。因此,他才敢为人先,想方设法,千方百计,足迹踏遍荒山野岭,爬冰卧雪,忍饥挨饿,历时两个多月,遍访陕甘边地区的红军多达300余人,采访、座谈、搜集、整理资料。

他曾对我说过,采访有关老红军和老干部时,由于当时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访者心有余悸,加之自己当时才是一个20出头的青年,资历尚浅,人生阅历不够深厚。采访时,常常被拒之门外,经自己三番五次登门拜访,即便是被接待了,采访者也是讳莫如深,不愿意多说一句。每次像挤牙膏一样,一次挤一点。为一个素材,他往往硬着头皮,往返奔波,折腾数次。

但张俊彪是一个心中有千秋、胸中有大志的人,他怎么会被一点点困难所吓倒?怎么会为一些艰难挫折而退缩呢?

正是凭着这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凭着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三番五次,软磨硬泡,老干部看到他的真诚、倔强和永不屈服的态度,被他要为历史存照、厘清历史事实、为蒙冤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树碑立传的精神所打动。因此,他才叩开了一个又一个老红军、老干部的心扉,使得他得到了第一手珍贵的采访资料。

由此,张俊彪写出了《刘志丹的故事》《血与火》《山鬼》《没有陨落的太阳》《鏖兵西北》《红河丹心》《黑河碧血》《刘志丹》《董振堂》《最后一枪》等传记文学作品。其中,《刘志丹的故事》是张俊彪第一部长篇传记文学。从此,开启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他为我国传记文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代表作《幻化》三部曲(《尘世间》《日环食》《生与死》)及《曼陀罗》等长篇小说,一经问世,石破天惊,在文学界及读者中引起极大的轰动,成为“张俊彪文学现象”,长期以来为读者及评论界所津津乐道。

张俊彪,是母亲张菊花不足月提前生在牛圈里的孩子,从小缺衣少穿,生活苦涩艰难。他坦言:“在入伍当兵前,几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而他12岁时,母亲便长年因辛苦劳累、吃不饱、面黄肌瘦、营养不良,38岁便过早地离开了他。他说:“弟妹年幼,我上学读书就连背的糠菜干粮也无人来做。苦熬数年,高中混完,大学不招生,等待我的只有去走父亲那条生活之路了。”

但张俊彪并不甘愿接受命运的摆布,他毅然当兵入伍。1971年,张俊彪在星夜里放哨时,有感而发,写出了一首四行民歌体的诗歌:“天上银河星挨星,深山翠竹根连根;星朝北斗花向阳,毛主席和咱心连心。”他斗胆鼓起勇气,把署名“战士张俊彪”的诗作投了出去。于是,《勉县文艺》发表了这首小诗。这首诗歌处女作的发表,一下子点燃了张俊彪心中热爱写作的小火苗,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接着,署名“社员张俊彪”又在《甘肃日报》发表了长达5000余字的短篇小说《丰收》。不久,张俊彪调入庆阳地委宣传部任新闻干事。从此,阅读、写作改变了他的命运。

1975年,时任庆阳地委宣传部宣传科长兼报道组长的刘锋,是张俊彪的第一位领导。当时庆阳地委缺少写材料的人,宣传部便从全区8个县区各挑选一名擅长写作的年轻人,举办了一期通讯员培训班,张俊彪便是其中之一。

据侯晓菲回忆说,她和张俊彪的相识,是在1974年兰州市举办的工农兵文艺创作学习班期间。有一次上课时,教员问:“在座的学员,有哪位以前发表过作品?”

一身军装的张俊彪“腾”地一下站了起来,昂首挺胸地回答:“我发表过作品”。从此,侯晓菲对他刮目相看,敬佩有加,芳心暗许。由此,因文学成就了张俊彪与侯晓菲一生的幸福姻缘,俩人相濡以沫,琴瑟和鸣,伉俪情深。

而那个“战士张俊彪”“社员张俊彪”,从此,一飞冲天,开启了自己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造道路,使自己的人生因文学而熠熠生辉,因写作而瑰丽多彩。

                  三

参观完张俊彪文学艺术馆,接着,由旬邑县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县图书馆、张俊彪文学艺术馆承办的“阅读与人生”暨著名作家座谈会,在张俊彪文学艺术馆举行。著名作家张俊彪,来自西安、庆阳的作家李印功、郑勐、鹿丁联、段小芸、李政、贾海洲等参加了会议,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图书馆、张俊彪文学艺术馆的负责同志以及旬邑县文艺爱好者30余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

座谈会结束后是参观活动。我们步入库淑兰剪纸艺术馆,观看着每一件作品,仔细聆听年轻漂亮的女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十分滋养心灵。关键之处,我和李政请求女讲解员用“老陕话”唱出来。岂不知,这位美女十分大气给力,几次、几处都用“老陕话”唱出了库淑兰一边剪纸、一边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动人歌谣,令人十分钦佩。同时,我们为库淑兰这位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淳朴情怀而敬佩不已……置身于一幅幅画作中,不由得我的眼睛发亮,仿佛在艺术的海洋里遨游。

库淑兰的剪纸,内容广泛、想象奇特,恣意纵横,富丽堂皇,以神秘诡谲、浪漫夸张的手法,营造出一个色彩明艳,瑰丽多姿的剪纸工艺世界。她的素材来自生活,又反映生活,让你充分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生活的满腔挚爱。这位艺术大师所取得的剪纸艺术辉煌成就,令人感慨万千,叹为观止。

旬邑彩贴剪纸,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海内外。文化部授予旬邑县为“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剪纸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库淑兰被联合国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目前,旬邑县以库淑兰为代表的彩贴剪纸,已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由于时间匆忙,当我们参观完文庙,赶到大象犀牛化石馆时,已经是傍晚6时多了,馆内工作人员本该下班了,但是她们仍然精神饱满地等候着我们前来参观。

参观大象犀牛化石馆,场面同样令人震撼。我们仿佛穿越到了远古时期,体验距今300万年前,目前世界上个体最大的黄河剑齿象化石和世界上首具最完善的板齿犀牛化石,感受远古时代的原始生态气息。

晚餐后,我们在汃河岸边漫步徜徉,迎面吹来夏夜凉爽的清风,对面的翠屏山霓虹闪烁。旬邑夜景星河灿烂,流光溢彩,令人身心愉悦,流连忘返……

                  四

是夜,好梦吉祥。

清晨,窗外的鸟鸣声将我唤醒。我拉开窗帘,移步窗前,透过明亮的玻璃向外望去,只见天空湛蓝,白云舞动。不远处,山色青翠,绿荫如画。植被葱茏,高楼林立。清晨的第一缕晨曦,穿越山岚雾霭,把阳光照射在县城的每一个角落,唤醒了沉睡中的城市。这时,我听到了大街上传来车水马龙的声音,人声鼎沸,熙熙攘攘,一幅和美新城的锦绣画卷,徐徐铺展在我的眼前……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同居一室的鹿丁联起得也早,她在做拉伸运动。我收回目光,翻看桌子上摆放着几本关于“红色马栏”的书籍,有《习仲勋在旬邑》《红色故事》等。

一边随手翻阅着书籍,感受着红色文化氛围的浓郁气息。我忽然想到12年前,即2012年“七一”前夕,单位党支部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赴旬邑马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参观完毕,回到旬邑宾馆,我们马不停蹄地在宾馆现场召开的支部会议上,我荣幸地被评选为局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想到此,我心潮起伏,热血澎湃……我热爱旬邑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我为她感到骄傲和自豪!

“走,下楼吃早点喽!”在李印功和郑勐的召唤下,我们一行人坐电梯下楼吃早点。

早饭是自助餐,在旬邑宾馆的二楼用餐。当我们来到餐厅时,张俊彪先生和夫人侯晓菲早已恭候于此,陪同我们一起用餐的还有王文敏常务副馆长,令我们心生感动和温暖。

大家围着张俊彪先生而坐,一边用餐,一边继续进行探讨交流。才子佳人、文人雅士相聚,三句话不离本行,那就是:文学!文学!!

美好的时光总是太过短暂。用餐完毕,在旬邑宾馆门前,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我们与张俊彪先生及夫人侯晓菲一一握手,相互祝福,微笑着就此告别。

在张俊彪文学艺术馆王文敏常务副馆长及摄影师小王的陪同下,我们一行人驱车前往唐家民俗博物馆参观。

唐家庄园为清代唐家富商唐景忠的住宅,属于明清时期的建筑。标准的四合院设计,所有建筑均为木、石及砖结构,不但基础牢固、坚实,而且每座房子均用磨光的砖和石头砌成。宅内整个布局精雕细刻,描龙画凤,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院内板隔墙上刻有“八仙图”“二十四孝图”等各种图案,院内角柱,墙壁上则雕有“八骏马”“华山对弈”等,还有牡丹、梅竹、旱莲花等浮雕作品。其中,有一幅“着棋图”,即宋太祖赵匡胤和陈抟老祖在华山玉泉院对弈。赵匡胤捋着胡须若有所思,陈抟举棋不定,童子隔窗观望。这幅画作雕刻得生动传神,妙趣横生,令人不由得佩服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聪明才智。

旬邑,是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历史文化悠久,人文精神荟萃,人杰俊才辈出,旬邑的山美水美人更美。祝愿美丽旬邑在新时代续写新辉煌,展现新风采! 

             

      2024年7月2日于西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