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双慧眼——读《冰鉴》有感
老实说,读完这本书,我是用了点毅力的。半文半白,472页,打着弘扬国学的旗号,教化味儿浓。我不得不佩服自己,居然用十天把此书囫囵吞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7620845/3e020fc832168427.jpg)
本书作者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原名曾子城,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死后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是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冰鉴》正是他识人术的一大集成。编者在整理此书时引入了大量历史事例,还结合了现代应用方法和技巧,这无疑降低了阅读者的阅读难度,拓宽了现代读者的眼界。
本书分为九大部分:一、神骨鉴;二、刚柔鉴;三、容貌鉴;四、情态鉴;五、须眉鉴;六、声音鉴;七、气色鉴;八、借鉴篇;九、冰鉴智慧现代应用方法和技巧。
现在我截取前三部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阅读体验。
第一部分:识人观人,神骨为先——神骨鉴
“一个人的精神全在于双眼,一个人的骨骼品相,全在于脸部。观察他人,精神和身形都要要一起看,而读书人要看神气和骨相,好比开门见山,观神骨是鉴人的第一要诀。”
运用这一智慧,曾国藩发掘了江忠源,并断言:这个人将来定会立名天下,可惜会悲壮尽节而死。实践证明,曾国藩这套鉴别人才的学问影响甚广,很有鉴别意义。曾国藩鉴别人才,一个核心思想是从他的相貌言语,行动特征等来考察其思维和做事的方法,从而判断他才能的大小,是否可出人头地,是否可做大事,结果如何等。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意思是说,看人邪正,要看眼睛。眼神清澈纯正,就是循正道之人;眼神迷离,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这常常是不循正道之人。
书中列举了王莽、查继佐、周元素三个历史名人故事来辨人。神的偏邪与形的丑恶不相同,比如生活中长得贼眉鼠眼,其貌平平,让人一看就感觉不是好东西的那一类人,不能从主观意识上来判断,因为长相丑恶的人,往往也有善良,仁爱忠诚的心,相反,那些长相出众,仪表非凡的人,也有作奸犯科,恶迹累累的,因此说以貌取人,以形观人是不对的,神来自于人的心灵本性,实难作假,让他来判断人的品行是非常正确和简便的。也就是说,“形”是爹妈给的,“神”是后天修的,做个品行高尚的人,这是成功者该有的素质。
“由精神状态观人心灵”一小节中:“社交中观人识人,其实也就是一个从外表到内在,慢慢探索,探其根源的过程,在观察人的精神状态时,也是如此,集由外界的情态举止去,深究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从而发现其内心深处的真实品性。”
应用这一技巧,书中做了“如何分辨圣贤豪杰”“所谓英雄”两个辨例。作者认为:心思细纹,志向远大的成为圣贤,心思粗略,志向豪迈的称豪杰。以思想和谋略为武器的是英者,以武力和胆识为根基的是雄者,不能只有力气,没有做大事的魄力,英者不能仅知道动脑筋,还要有正确判断形式的智慧。只有把英者和雄者两者优点结合起来,才能称为英雄。
第二部分:既识神骨,当辨刚柔——刚柔篇
“即识神骨,当辨刚柔,刚柔,则五行生克之数,名曰先天种子,不足用补,有余用泄,消息与命相通,使其较然易见者”。此片强调静以致远,尊重五行知识。但我总认为,此章有很多唯心论,封建迷信思想,如“梁鸿智选妻”中,说学问很大,人才一流的梁鸿,偏娶了个又黑又丑的媳妇儿,结婚时梳妆打扮进门,梁鸿七天没理。后来媳妇儿穿上粗布衣服来赔罪,两人过上了幸福的隐居生活。,“每天梁鸿回家,妻子把饭菜做好,摆在托盘里,双手捧着举得和自己的眉毛一般高,不敢仰视,梁鸿也极为高兴的接过,后人以举案齐眉,喻夫妻恩爱。这是什么道理?这叫智选妻?为啥要以丑为标榜?妻子为啥要因打扮向丈夫赔罪?每天不敢仰视丈夫,还要跪着伺候,这是恩爱夫妻啊?不寒而栗,幸亏我没生活在那个时代,当然我是无法当贤妻的。
第三部分:相貌仪容,尽显个性——容貌篇
“容以七尺为期,貌合两仪而论,胸腹手足,实接五行;耳目口鼻,全通四气。相顾相称,则福生;如背如凑,则林林总总,不足论也。”
“人的各个部位,假如比例对称符合中庸之道,非常和谐,那么就会把好运财运带过来,相反,如果比例不协调,该长的长,该短的短,该粗的细,该细的粗,各部分互相背离,杂乱无章,不成形象,其命运就不堪一提了。”照此观点,我的财运欠佳,完全是容貌的影响。
当然,可说的还有很多,总体感觉,此书“君权”“夫权”“子权”思想过重,由于时代局限,书中对女性尊重意识不强,还在强调女子“三从四德”,但对如何识人、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如何与人沟通等方面的指导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休闲,不能全盘当真。这个编辑,打着曾国藩的旗号,对曾国藩的《冰鉴》做了过份解读,我个人认为是对传统文化的玷污,希望这样的书少一点,免得误导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