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啦》听课笔记一(2021.1.16)
主题——徐俊:让“二十四史”更便于现代人阅读
徐俊,中华书局执行董事
知识点囊括:“二十四史”,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的由来,“点”,“校”
有一句话大家都应该听过:中华民族有四千年完整连续不断的文字记载的历史。而这句话的依据就是我们今天要提到的“二十四史”。中华文明,绵延千载,从传统走向现代。我们先来具体了解一下什么是“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百度百科)
徐俊说道:纵观“二十四史”,它能让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源、流形成的过程。“二十四史”是一个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就传统文化而言,首先第一点,对我们优秀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更多的认同,才能谈得上对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徐俊老师也在开篇介绍道:“二十四史”是二十四本史书的总称,有三千三百卷,四千六百万字。
“二十四史”最便于今人使用的版本,来自一家历史悠久的百年老社——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资治通鉴》《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二十四史》等。(百度百科)
我们都明白古书里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为了更好地让大家进行阅读,就必须要再经过整理。与古书不一样的地方是,点校本“二十四史”里不仅标注好了现代标点,而且里面还有诠释,对文章里面出现的专名(包括书名、人名)会有专名线和波浪线。中华书局曾组织二百多位专家学者,历时二十年(1958-1978年的第一次整理),完成了从线装书到现在我们可以随时取用的现代读本,点校本作为现代通行本连接了遥远历史与现代生活。
今天看到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从何而来?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全部刻成。乾隆皇帝亲自赐名“钦定二十四史”,这也就是“二十四史”真正形成的时间。“二十四史”将近3300卷,4600多万字前后将四千年的历史完整地展现出来,从《史记》到《明史》,记载了自传说中的黄帝到明代各个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制度,如此完备而延续的历史记载是如何形成的?(1)这得益于中国伟大的史传传统,从司马迁写《史记》确立纪传体这样一个体裁到班固写《汉书》。《史记》《汉书》之后,历代都用纪传体的方式来对各朝各代的完整的历史来记载。(2)以史为鉴的读史传统,推动了刊刻的刻史的传统和修史的传统。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让人们往往将现实问题与历史事件相对照,希望可以知古鉴今,对当下工作生活有所启发。我们也经常会提到一段话:现实的中国是从历史的中国走来的;现实当中的人所遇到的所有的事情,其实古人都遇到过。史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丰富的现场,读者通过这些前后的照应,就能知道古人对待某一件事情的看法,对我们现在又有什么样的启迪。
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是清王朝的标准本,也是清代一直到民国通行了一百多年的“二十四史”的标准本。1949年以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读者的知识结构也产生了很大变化,直接阅读撰写于千百年前的史书,难度不小。于是,一个适合现代读者阅读的全新版本——点校本“二十四史”应运而生。
何为“点”?所谓“点”,简单说就是标点,是指通过运用现代标点和专名线等符号来辅助当今读者阅读理解古书文意。至于应该如何标点,有时候是一门大学问。比如《史记》点校者之一宋云彬先生,围绕“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这句话如何标点的问题,与叶圣陶先生往复通信讨论,一再斟酌,才确定了我们现在读到的面貌:“黯褊心,不能无少望”。
何为“校”?所谓“校”,是指详细比对一本古书各种重要版本的文字,并参考其他有价值的文献,来订正古籍在历史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错讹。比如,主持点校《宋书》的历史学家王仲荦教授就曾把《宋书》主要版本和早期相关文献中的异文汇为一编,这样读此一本就可以了解多种版本的文字差别。因此,点校工作是漫长而持续的,需要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细节中不断完善。
“补”——“二十四史”在流传过程中,并不是每一步史书都是完整地传下来,有些史书在流传过程当中是有残缺的。在文献学界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就是“二十四史”的《魏书》。在1930年代张元济先生做百衲本《魏书》的时候,中间有一个缺页(《魏书·乐志》当中缺了一页),到1944年印的重印本的时候补上了这一页。这一页是如何发现的呢?著名的史学家陈垣先生在《册府元龟》里发现了一段《魏书》的佚文,而这恰恰就是残缺了的《魏书·乐志》中间的一页。按照宋本《魏书》的行款格式,把《册府元龟》里面的这一段排进去,正好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不少,这的确可称为一个奇迹了。
此外,还有一个标线的工作。“标”分为两类,一个是直线(标注人名或地名),一个是波浪线(标注书名或篇名)。
正如明末历史学家李维桢所说,“校书犹扫落叶,随扫随有”,徐俊老师说道:这个工作还将要不断完善下去。徐俊分享到,他们如今正在做的是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本(是从2007年开始的,2013年出版第一部《史记》,到现在也已经出版了十部),是点校本的升级版本,新时代的历史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史书也有了新的阅读需求,正史修订任重道远。现代的科技水平对点校工作也有很大的支撑,过去的“点”的工作主要靠学者自己个人的学术积累,而现在有由中华书局推出的“中华经典古籍库”(里面已经达到了十五亿字,已经涵括了我们所有的已经整理过的古籍),这对于区别是否属于“专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另小贴士:读文时,横排从左读,竖排从右读。
听课感想:印象里最深的是徐俊老师在分享自己去杭州征求修订意见时,一位学者在会上说的话:我们这些人过去几十年当中研究历史得益于这一部点校本“二十四史”,现在我们有机会把我们的所知、我们的认识奉献给“二十四史”新本,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代代愿意奉献自己的学者,有他们致力于学问严谨细致的态度,才让我们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