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何以立国
滕文公乃姬姓后裔,滕国在今山东境内,当时是一个蕞尔小邦,一边是强楚,一边是强齐,滕文公不知道如何选边站队,就来问孟子,到底应该追随齐国还是楚国。
孟子回答说:“谋略之术,不是我所擅长的,如果您一定要问,我倒有一个办法,深挖护城河,高筑城墙,团结臣民一起保卫国家,如果臣民在危难之际,愿意以死报效国家,绝不退却,那滕国就有希望了。”
谋术是小道,孟子非不能及,而是不愿在这个上面花功夫,因为国家强大的根本在于实施仁政。
薛地是孟尝君田文家的封地,齐宣王去世后,齐闵王继位后,田文成为齐相,此时的田文还在养精蓄锐的阶段。滕国和薛,都属于现在的山东省滕州市,以此两地是很近的。滕文公听说,齐国要在薛建造城池,显然有在滕国边境加强战备的意图,因此滕文公非常惊恐,连忙问孟子应该如何应对。
孟子告诉他,周太王及其族人原来在豳地居住,后来北狄前来侵扰,周太王就离开豳地,带领族人迁到岐山脚下,这不是因为岐山脚下更好,而是因为不得已。但是,只要推行善政,后世子孙一定可以王天下。君子开创事业,然后传之后代,为的就是世代不绝。至于在哪一代能成功,那是天意决定的。现在,您能把齐国怎么样,只有努力为善,您能做的也只有如此而已,没有别的办法。
滕文公一会担心这个,一会担心那个,心里总不能踏实,他向孟子请教说:“滕国是一个小国,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去和大国搞好关系,但仍然不能免于来自大国的威胁,我该怎么做才可以?”
孟子告诉他,周太王在豳地的时候,北狄前来侵扰,他就给狄人献上毛皮和缯帛等贵重礼物,狄人不肯退兵;他又给他们送家畜和战马,狄人还是不肯;再送珍珠宝玉,狄人依然不肯走。
周太王于是招来族中长老说,狄人看中的是我们的土地,土地是用来养育我的族人的,我不能因为土地而害了我的族人。大家难道担心没有人来做你们的君主吗?我决定离开这里。周太王于是离开豳地,跨过梁山,在岐山脚下建立城邑定居下来。
豳地的百姓无不奔走相告,说周太王是个仁君,我们不能失去他。于是纷纷攘攘,像赶集一样,都追随来到了岐山。当时也有人对周太王说,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基业,不是自己想放弃就可以放弃的,愿意跟随周太王与狄人拼死一战。周太王还是选择了迁徙。
现在您也有两种选择,选择哪一天路,全看您自己。
顺便提一下,孟尝君后来在朝中没有了立足之地,性命都可能不保,最后逃到了薛地,薛地的百姓把他保护了起来,就因为冯谖当初在收租的时候为孟尝君打好了群众基础。这也是一个例证。
从第二十章到第二十二章,内容都是滕文公请教孟子如何立国的问题。硬碰硬肯定不行,但是也不是没有自处之道,核心还是治国要以百姓为中心,只要百姓拥护,就不怕强敌环伺,怕就怕轻易押注某一大国,那么终究不会有好结果。孟子几千年前给出的答案,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孟子》简读之梁惠王篇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