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序

2024-02-09  本文已影响0人  落月的沉哀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这是自己给自己写的一点东西的序,创作仍在继续。

在确定写这本书之前,我有个很奇怪的想法,一直在想怎么给这本书写序,这个思想贯穿在酝酿于写这本书的始终,所以,待完成全部章节后,序也就应运而生了,或者开篇就应该写序,只是我不懂行文的规矩,权做是这么理解的。

我不是专业作家,尽管儿时有过这样的梦想,但在自己生活的那个年代里,没有资格做选择,委身生活,放弃爱好,只好随大溜地选择了工科的职业,谈不上热爱,也没有厌恶,时而还对一些专业领域某段时间有些痴迷专注地研究,但仅为谋生而已。也许这就是命运吧,直到临近退休了,创业无力,打工无门,觉得无所事事,对自然探索的憧憬自知力不从心,于是想到了堆砌点文字,如果定义自己是知识分子的一员,按王小波的说法从科学知识份子一下子转移到人文知识分子(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里对知识分子有这么样的分类描述),才突然地想起要记录一些东西,如是搜索枯肠地将过往几十年生活见识的一些点滴连串起来,做了个这么不文不武,不雅不俗的长篇,书中所述之事,亦真亦假,人物亦是亦非,不是历史的复述,应该是现时的昙花一现,若干年以后,能让人们作为研究一下这个年代场景的素材,也不枉苦苦的挨了这么多时日的煎熬,虽时有奋笔疾书,多有怅然裹足不前之时,静默等待思绪的回暖,但终于做了个总结,总算是给自己有个交代罢,如果读者有点反响的话,那是对这个时代激起的小小涟漪,不是我写的有什么好与不好,再或能让一些做人文研究的人去琢磨一下的话,那就是步入另一个与我毕生从事工作不同领域的殿堂,呼天唤地,高香伺候与感恩于这个时代了。

我不是时兴的网红,也不是研究人文和历史的名家,写这么个有杜撰嫌疑的东西(不说是小说,怕有亵渎作家称呼的感觉),也没有视觉听觉的感应,但就像儿时有理想或信念一样,总对可能出版后的反应有些期许的,无论好坏,即便是入不了流,也还至少是一个或许真实故事的集锦,街头巷尾的谈资也好,饭后茶余的笑料也罢,也是创造或生产了一些说不清的资源,哪怕是留给后人的一点点物料或产品,算是自己思维自留地里的一点收获。如果大家能在这篇东西里品味到一些文化或文明的东西,那是时代的烙印,不是我的创造,只是我记录了而已,如果读者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或者感受到文字或语言上的美感和幽默乐趣,再或能共鸣到一些思想上的波澜,那就是超越了自身能力的范围和本书所能企及的高度,不知是喜是忧?

我忌讳别人称呼我为专家或老师,往往有些年轻人尊敬和尊重我而这么称呼,但因为觉得自己不能达到那样令人崇敬的认知能力和道德高度,境界更是谈不上了,总怕辜负了称呼者和称谓这个标签,脑子里有些抗拒的成分,学问很浅,看事天真,年纪大了也做不到老奸巨猾。只记得在大学的时候,别人叫我们翻译一篇东西是以文字的数量计算劳动报酬的,明码标价,也在学校的校刊和工作后的地方报刊上发表过豆腐块类的文章,得到了不是追求的收益和虚荣,远不及自己参加全国高考前夕老师布置猜题作文的写作目标清晰,但浪费了那么多的日子,居然造了那么多句子,叙说了在许多人看来只需几句话就能描述的人生,这算是浪费笔墨还是年纪大了啰嗦了呢,忽觉有种罪过感?但校验的时候还是觉得没有赘言,无法舍弃,不是句句妙语,却也不可或缺,没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意大利等国艺术家雕塑里缺胳膊少腿的那种遗憾之美,还是秉承了中国文化里的那种自然完全的形象之悦,不留遗憾,也没失衡,感觉还是比较丰盈的,充满了肉感,没有骷髅骨感的恐怖,读懂个中的意思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我钟情于诗歌,基于青睐情景与情感的融合,以及韵律的美感。虽读了不少古诗词却记忆的不多,膜拜地阅读了无数激情和韵律西化的现代诗,西方诗歌的源头没有去考究,唯觉得中国诗词的源头是《诗经》的赓续,这么说可能有些争议,但做研究的人不妨去寻一下诗三百(诗经的别称)出品后的年代里诗歌的变迁会留下诸多痕迹,只是贴的标签有名有实了,诗三百里每一篇的诗作作者几乎是没有著名的,既然是汉文韵律的诗词,脱得了传承么?全是后来的文人们编纂出来的,联想到写的这篇东西,不是野史,是植根于平凡的人,沉淀于民间,没有章回小说里引用的历史名人,主人翁在你,在我,在他。当然也注定成不了如《诗歌》那样的丰碑性文字,但我不觉遗憾。

在写这篇东西的时候,很期望期间有人能给我指点迷津,让我能继续下去,老实说很多时候坐在电脑前凝视屏幕写的是不流畅的,怀疑自己能否写下去,大家在读这本东西的时候或者会感受到,也尝试在自己通讯录的朋友圈里巡视找个能连续阅读的第一读者,提点建议,启发一下思路,让故事更有曲折感,结果是遍寻无果,想有惊鸿一瞥的感受,可是自始至终到东西成型的结尾也没发现,这众里寻他千百遍,灯火阑珊处也没见到期待的踪影。虽然本人对钱钟书的《围城》读了几遍,上大学时读第一遍的时候,是我第一本竖排印刷的近代体小说,配上借书时学校老图书馆叮咚发声古朴的楼板煞是应景阅读,自己是很不习惯那样的排版,而且书中的繁体字要借助字典才能读懂,但仍被书中的美文和幽默感吸引,影响了我一生对钱才子及全家的了解和研究,虽然是浅浅的知道一点,但对这个领域还是足以在同学和朋友面前娓娓道来的,想想墨存(钱钟书字墨存)先生的幸运和幸福,遇到杨绛这样的伴侣,是《围城》得以为人们乐道的幸事,这在杨绛先生的一些著作里可以寻到《围城》里的影子,我想《尤物》就没有那么的有幸了,可能机缘巧合寂寂无闻地躺在某个爱好者的书架上也算是做为是一本文字记录的书的荣幸了,至于欣赏就不敢奢侈地去妄想了,因为没有那个参与创作的亲人故事,人们不会去找背离于作者的人去寻故事的来源和真相,衍生出许多故事后的故事,我想那是一种回味,《尤物》是不会有的,但可能也会成为一个谜让接触过作者的人去遐想,去探索,我余生已然很是有限,不会浪费时间去回答那些追根朔源的询问,但我可以说,你们的疑问或推测事出有因,也有根可循,我尊重你们,你们也尊重我吧。

兜兜转转的写了这么多废话,你可能也体会到文中的语气与情节了,如果无趣,大可不必继续下面的阅读了,洞晓江湖乾坤的高人是不会被套路的,接下来是浪费时间和资源,我不想背这个强人格物致知的骂名,倘若诸君消遣地去读的话尚可于我心安,娱乐为上,费劲地读下去的话,我看就不必了,那一定是约定俗成的结局。

看到这篇序的朋友,愿你有个愉快阅读的好心情,就这么了结这个序吧,毕竟看起来胡说八道了不少不是正题的东西,故事是否有趣,一切尽在不言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