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2018-06-30  本文已影响14人  路过全世界啦

民国第一才女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

他只用了三招,就帮女儿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基础。

3

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六神磊磊

一、大量阅读

6—12岁,是阅读能力(即学习能力的基础)长足发展的最黄金时期。

这六年,没有什么比提高阅读能力更重要了。

在这一阶段,一方面要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每天要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保持阅读的持续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要注重阅读量的积累。

就读书这个问题,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曾说过:

“底子打得越早越扎实。女儿也是一样。

我们家里一向不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反倒要及早读书。将来等她年纪大了再驰纵也不迟。”

张志沂的古典文学功底是很不错的,他对《红楼梦》《水许传》等古典名著都大有研究,屋子里也收藏着各种各样的书,古今中外都有。

那里便成为张爱玲自得其乐的小天地,不到八岁的时候,她已经在父亲的指导下读完了《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皇皇巨著。

张志沂不仅指导张爱玲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也常与她一起探讨读书心得,就像在莽莽丛林中的一位领路人,带领着张爱玲进行更广阔更深入的有效阅读。

无论是作品内容、人物形象还是写作风格上,父亲对张爱玲创作方面的影响都非常大。

这些古典文学根基日后在遇到母亲带过来的新思想时,便迸发出奇异的火花,令人目眩神迷。

张爱玲以后的创作中的很多作品都深受小时候父亲引导阅读的古典作品的影响:

《霸王别姬》取材于古典故事;

她的散文和小说也曾多次提到《红楼梦》,比如《谈吃与画饼充饥》、《我看苏青》等。

60岁以后,张爱玲潜心研究《红楼梦》,如曹雪芹一样,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增删数次,作成一本《红楼梦魇》。

毫无疑问,家长对孩子幼年时候的阅读引导,对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

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六神磊磊

二、有效交流

小时候听家长聊天,听得似懂非懂,扯住他们的衣角想要问个究竟,他们往往会说:“小孩子懂得什么?不要问。”

这其实是让孩子失去了一个了解更多事情的机会。

张志沂对这个早慧的女儿很器重,他会在自己不抽大烟不逛妓院的空余时间里,跟张爱玲一起畅谈小说、诗词,交流读报感受,甚至八卦他们这个大家族里的旧事和笑话。

张子静曾深情回忆:

“我父亲离婚至再婚的三四年间,可说是我们与他最亲近的一段时间。

我记得姊姊放学回家,多在他的书房看书,和他闲谈对哪一本小说的看法。父亲细心地听着,也会把他的看法说给她听。”

他和她畅谈《红楼梦》,张爱玲对高鹗的续作大加抨击,张志沂颇以为然。

他平等真诚地聆听并欣赏她的见解,这种姿态给了她自信。

之后,胡兰成接演了聆听者角色,但他吹捧有余,又因掺杂了别的因素,真诚自然不足。

能够这样谈天,可以看出张志沂是把女儿当成了一个小小的知己。

当然,这也是基于小小的张爱玲在阅读和人情世故方面,已达到跟父亲同等的层次。

父女之间这样的谈天,大大拓宽了张爱玲的见识,更重要的是,孩子与家长之间根深蒂固的情感就是这样一点点加浓加深的。

5

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六神磊磊

三、鼓励写作

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下,张爱玲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小说创作。

那时候的她也已经是亲友圈里出名的小天才,正如她后来技惊四座的《我的天才梦》里所说。

当时,小张爱玲仿照当时的报纸版式自己设计了一份家庭报纸,张志沂大加赞赏。

每逢亲友来访,他都要拿出来给人家炫耀一番。父亲的肯定给了张爱玲很大的自信。

张志沂是张爱玲最初的知音,他会认真阅读她天才初显又略嫌稚嫩的文字,并且给她的作文做眉批、总批,并且还把她幼稚的作文装订成册。

张爱玲老年了,还很清楚地记得这些细节。

当她翻看旧书看到父亲英文体的字迹时就有一种“春日迟迟”的感觉。

张爱玲曾写过鸳鸯蝴蝶派小说《摩登红楼梦》,说是鸳鸯蝴蝶派,但其实张爱玲调皮的很,很有“大话”《红楼梦》的无厘头风味。

她把大观园中的男女们搬到现代的社会来戏说,讲宝玉出国,贾琏当了铁路局长,芳官变身娱乐明星……

不是所有的老爸都对这种文字有耐心的,稍好一些的会敷衍地夸奖一番,但更多地估计会不以为然地嗤之以鼻,斥责孩子该以“学业为重”,少走“歪门邪道”。

但张志沂非但认真看完,还给拟了“很像样”的回目,共计六回:

《沧桑变幻宝黛住层楼,鸡犬升仙贾琏膺景命》;

《弭讼端覆雨翻云,赛时装嗔莺叱燕》;

《收放心浪子别闺闱,假虔诚情郎参教典》;

《萍梗天涯有情成眷属,凄凉泉路同命作鸳鸯》;

《音问浮沉良朋空洒泪,波光骀荡情侣共嬉春》;

《隐阱设康衢娇娃蹈险,骊歌惊别梦游子伤怀》 。

隔了将近一百年的浩荡岁月,我们依旧能感受到这一对父女兴致勃勃切磋文字的怡然之情。

6

可以这么说,张志沂给了张爱玲最初的文学启蒙。是他,把她带进文学世界,给她鼓励,发展她的天分。

张爱玲对文字的品味和对文字的把握都带着父亲那一代人的精神气息。

没落的贵族,繁华的苍凉,都深深地刻在张爱玲的心底,成为了泅红的胭脂纸上最初的本色。

在张爱玲的成长过程中,腐旧的父亲和新潮的母亲交相辉印,一点新一点旧,新旧两种思想的碰撞着,撕扯着,挣扎着,又交融着,成就了遗世独立又举世无双的张爱玲。

她的粉丝皆爱慕者柯灵(这一段故事以后找机会再八卦)曾说过:

在中国的现代时空里,哪一处也放不下张爱玲,因为她的风格是如此独异,不属于她自己的时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