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套路无处不在,今天你淘宝了吗?
读书打卡开始一周我是准备放弃的状态。用尾声页面上本书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的话:每时每刻,我都变得更忙了。
数月前部门整合后,这样的状态好像就一直持续。每逢下班,同事基本都稳坐位置上,你本着高效率不加班前脚一走,后脚可能新BOSS电话就来了,并不是喊你回去加班,只是你走了吗?哪些哪些事情怎么怎么样……,明天早点弄好。于是渐渐地你也成为了加班的一份子,有时BOSS走了,可你已经习惯了加班的节奏,习惯了那个归家的时间点,于是继续逗留和同事奋战,无意识就陷入了一个怪圈,然而事情永远是做不完的,甚至越加班越发现积压的事情越多。这里是权威?还是社会认同在作祟?或许两者影响力皆有吧,也或者我套用错了。
准备放弃中的坚持源自读书共享的喜好,和来自一开始的承诺并希望达到一致,于是在午睡前、熬药间碎片化拉完了此书。可能我在决定放弃但又觉得能坚持下来的那刻,是因为读书任务被我从学有所获降低到了读完此书。这个是我该检讨的,但愿下不为例,毕竟我还需要治治我的紧到癌和肤浅症,必再寻时间细细研读(此承诺,待完成)。所以此文中原理若被我套用错了还请多多包涵。
心理学的书我读得不多,但这个学科让我觉得很神秘,也在于人心之复杂难揣,行为之荒诞难释。而心理学的研究却能把“按一下就播放”的诸多反应用科学的语言归纳总结出来,甚至可以让掌握这些原理的人借此操控他人内心行为,何其妙哉。我看书是看一页忘一页的人,合上书,我回想了作者书中提到的6个影响力武器:互惠、社会认同、喜好、稀缺、承诺与一致,权威。书中不少例子对每一项武器都作了生动阐述,看书时有几处我脑海都跳出了现在的购物平台,这里就结合起来简单说说。
不知道大多数人是不是和我一样,在使用大众点评或者淘宝购物时,都趋向于按评价最高、信用最好或者是销量最高来挑选。因为网上的信息太多,五花八门,而我们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全面分析,于是我们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这里应该是“社会认同”原理在作用。而有些良心大大坏的商家,就利用这一点,请水军刷好评,刷信用,于是我们就很容易被套路,买到不怎么好的东东。但是淘宝水深,良莠不齐,消费者下单也就越来越慎重,一些相对昂贵或者需要保障品质的更趋向于线下零售,至少当时我是这样。于是几年前天猫横空出世,提出的是为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100%品质保证的商品以及七天无理由退货的售后服务。于是又一次让消费者大脑得到多一点的休息,不用再费神去比较良莠,节省了精力和时间。这里我想应该是天猫发挥了“权威”的作用,它的形象定位较之以往的淘宝而言让大众相信它线上的商品都是品牌都有保证,它通过各种形式将这一身份标志深入人心,比如承诺了无理由退货完全遵守并兑现这一规则,利用“承诺与一致”的作用套牢了一批消费者,让大多数人相信了“天猫无假货,购物有保障”。而且同一品牌同一商品线上比线下更优惠,这里又有了“互惠”的作用,帮你节约了时间精力还为你让了利,不买它买谁?再来说说“双十一”,这就是“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号称年度最大折扣,仅限当天,明显的“稀缺”加“互惠”作用。你说不怕,明年还有双11。可明年的双11不一定有你今年看上的货。不买?限量优惠,抢的人海了去了。等着?改天就恢复原价,就是这么傲娇。这个“稀缺”原理还让我想起一个门店。N年前路过门口大大悬挂:最后三天,跳楼大甩卖。N-X年前路过:最后三天,跳楼大甩卖。不久前路过:最后三天,跳楼大甩卖。老板还是那个老板,货品还是那些货品,老板并没有跳楼,但是最后三天永远是最后三天。读了此书,才悟老板原是高人,深谙心理学呀。再来说说这个大数据时代,消费习惯和记录早就被作了分析。利用“喜好”的作用,在淘宝首页设置了一项:猜你喜欢。这不是又给你省心了吗?推荐的基本都是你日常喜好的物品或款式,完全符合口味呀,当即逛逛逛、买买买!
看来淘宝等系列电商都是心理学高手,营销实战离不开心理战。虽然处处套路,不过“影响力”此书已阅,为时还不晚,再面对双十一等各种套路时,至少能尽量做个理性经济人,是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7243173/14853dea36f8b8e4.jpg)
哈哈,暴露了我最近的搜索,还有…体型…
天马行空自由散惯,
娓娓道来自由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