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用催促就学习?这个动机理论要烂熟于心
上次《还用“萝卜加大棒”带娃?小心弄巧成拙,你想不到是这原因》提到,孩子积极主动的动力蕴含在“自我决定论”中。
具体是什么呢?
先看看自我决定论的分类。它把人做事的动机分为三种,
第一是缺乏动机,
第二是外在动机,
第三是内在动机。
缺乏动机: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事,可能看到别人做,别人结婚生小孩我就跟别人一样呗,随大流。
外在动机:指做一件事,不是出于对本身有兴趣或者获得的体验,而是为了某种可分离的外部结果才去做。
比如为了拿到钱,为了有面子,为了好工作,为 避免惩罚等等可从事情中分离的结果。
外在动机的分类很精细,按照调节风格会分成4种:
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整合调节。
外部调节:做一件事儿是因为有人给了我好处或者不做就被罚。
比如,我为什么要去上学,因为不上学的话,我爸会拿皮鞭抽我,考的分数高就有奖品拿,这是别人用外部的条件来控制。
内摄调节:不是别人直接控制你,而是你自己想做的事是满足别人的需求、期待。
比如,我为什么要去上学,因为我妈觉得考试分数高有面子,我妈认为我应该上学。这时候,我们是能自律投入,但是仍然受控于外部的观念。
认同调节:是指你意识到行为的价值才开始做事。
比如,我为什么要去上学,因为上学才有机会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有机会找到好工作。
整合调节,跟认同调节很像,比认同调节的动机更加内化,是你对行为的价值认同是和自己个人的身份整合在一起。
比如,我为什么要去上学,因为我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去上学能明确我的身份。
(看到这些风格分类时,是不是一边在琢磨自己做某些事到底属于哪一种?哈哈)
内在动机:当你做一件事情,不是为了它带来的的结果,不需要向任何人报喜邀功,而是为了事情本身带来乐趣。
这时候,你很快乐,很陶醉,很享受,一点都不痛苦,不需要意志力拖着你,也会持续去做。
比如,我们为什么要上学,因为我享受上学那种投入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内在动机是自主性最高的一种动机,由自我决定 的程度最高,体现了最高级别的自主。
在儿童身上,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时刻。
比如,玩乐高,很长时间坐在那里组装各种造型,即便家长不鼓励,他们也不会觉得无趣。
还有小婴儿,拉抽屉,撕纸巾,爬上爬下,看似很无聊的动作,他们却获得充足的享受。
这么一看,是不是说外在动机就一定不好,完全摒弃。
那不一定。有三点需要明确。
首先,一个人有内驱力,至少要拥有外在动机的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
它们已然非常接近内在动机,可以说是处于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的过度地带。
而如果想到充满激情、积极主动地持久做事,当然要让自己关注放在做这件事的内在动机上。
我们做一件事情,不一定只有一种类型的动机。但注意力是有限的,你分在外在动机的注意力多了,放在内在动机就少了。
比如,有的人做公益分享的时候非常开心,可是一旦将公益以商业思路运营的时候,开始思考做什么能得到多少金钱回报,会不会划算,反而干起来没以前那么有劲。
比如,我为什么要上学,可能既是因为考得好能得到朋友亲戚夸奖,又是为了以后拿毕业证好找工作,同时自己也挺喜欢上学获得知识的满足感。
这时候,想办法将注意力转移在学习本身带来的享受感,学习的动力会更足。
其次,有些事情是孩子本身不愿意去做的,想要让他产生内在动机,往往需要先通过外在动机引导他尝试。
这时候不存在外在动机的使用破坏了内在动机的事,因为本身还没有产生内在动机。
正如当年“萝卜加大棒”的方法为什么用得觉得有效,因为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生产线上工人们无需动用创意思维,只需要在自己的位置上,重复地进行机械劳动就行。
重复机械劳动这件事不是工人们本身喜欢的,用奖惩方式无所谓破坏什么内在动机。
但是,只有一个人先去尝试某件事,才有机会去获得美好体验,所以先采用了外在动机激发孩子的行动力。
这时候,外在动机的使用目标是想办法将其引向内在动机。先上道,再上瘾。
再次,如果一件事本身就是孩子喜欢的,这时候一定要慎用外部奖励。
特别是实物类看得见摸得着那种。一旦使用不当,反而破坏了他本身的内在动机。
举一个很经典的故事:一群孩子很喜欢拿石子去砸老头的玻璃窗。
本来他们是很“享受”这件恶作剧,结果老头很聪明地将他们的内在动机引向外在动机——
开始每次“奖励”调皮孩子一点金钱,过几次后,把“奖励”的额度逐步降低,孩子们最后都不干了,从而完美地解决了难题。
假设,孩子本身不排斥数学学习,父母想着要激励孩子学得更好,提出只要每次考100分就给100元,但什么都不解释。
这种做法会向孩子传递了许多信息,从而影响内在动力——
“我可能没那么想学好,需要靠爸爸妈妈给的外部奖励。”
“这可能不是我有兴趣的课吧。”
“对爸爸妈妈来说,可能重要的是我能考出100分。”
如此一来,孩子的关注点转移到如何拿到100分,而不是想着怎样学好数学 ,获得知识。
更极端点,可能会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更轻松地拿到奖赏,哪怕用作弊的手段。
少用、不用奖励与惩罚,我们又有什么办法让孩子慢慢变得主动积极呢?
请听下回分解 。
(未完待续)
.
- End -
作者:发愤的草莓,干货新书《现在就干》作者,专注时间管理与妈妈精力管理,陪伴你把琐碎的生活变成像游戏一样好玩。家有2宝,上班之余耕耘公众号“发愤的草莓”,每天5点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