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每周500字

《三字经》读书笔谈(二)

2018-09-15  本文已影响1人  浩宇yyl

《三字经》是我国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最早是宋朝私塾启蒙教本,由宋朝大儒王应麟所写。它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将儒学的根本内涵和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浓缩在此,如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被古人推崇为“经”书。经,是不变的道理。是古人认为值得所有人遵从和学习的典范。

它三字一句,能迅速启迪心智,开启传统国学大门,将人导向正途,让人胸怀大志。

【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字词解释】

(1)孟母:孟子的母亲。仉姓。孟子的母亲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为激励孟子勤奋好学,免受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曾经搬家三次。后来常以“孟母三迁”来形容家长为教育子女,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成长环境的良苦用心。

(2)处:居住。(3)不学:逃学或指不用心学习。

(4)机杼:织布机。“断机杼”的故事源于《列女传.母仪传.邹孟轲母》: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5)窦燕山:人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人,因住在燕山,所以又叫做窦燕山。他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五个儿子相继登科及第,当时号称“窦氏五龙”。

(6)义方:好的方法,亦指圣贤教诲的义理。

(7)五子:五个孩子。(8)扬:称颂、传播。

【译文参考】

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能激励孟子向学的好的邻里环境,用心选择居住的地方,不辞辛劳地搬了三次家。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气得当着他的面将织布机上织了一半的布匹割断,并且教训他说:“求学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连成寸后才能积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如果像现在布被剪断,半途而废,那就前功尽弃了。”

五代时,有一位重视孩子教育的好父亲窦禹钧(又称窦燕山),他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因此五个儿子在他的教养下,个个都很有成就,名声传播四方。

【读书笔谈】

儒家的“儒”字,由“人”和“需”两个字组成。内涵深刻,意为做人需要的根本道理以及用来济世的才智。自古从孔子开始,就定下了人生在世必须奉行的做人的标准和道德规范,讲的就是从家庭到社会,如何善待别人的道理。

因此个人的修养,即修身,就是将来立身处世的根本,所以儒家讲究仁义为先,无论是在家对待父母、兄弟姐妹,还是在外对待长辈、朋友,上级和下属,都以个人修身为本。正所谓修身齐家,然后方能治国平天下。处理家庭和社会关系,具体涉及的人和事,尽管内容不同,大小不同,身份和关系不同,礼仪不同,但是在达到懂得善待他人的根本目的上,却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王应麟拨开浩瀚似海、令人眼花缭乱的儒家经典的迷雾,一针见血地在第一课的内容中,非常直接地道明了守护人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才是儒家教育的根本目的、根本核心后,就定下了《三字经》内容的轴心,无论涉及的内容有多么广博,都围绕教导善良人性进行展开。

因此第二课,出现的第一个家庭教育的具体例子,就是孟母三迁的典故,这个典故在日本当代教育界,也是人人皆知,影响深远。日本人为了孩子受到良好的环境影响,都效仿孟母,故意选择教育良好的环境来买房子,比如东京都,东大等名门教育机构的文京区,成为年轻父母的买房首选。

据说孟母曾经住在屠宰场、集市和墓地附近,发现孟子看到什么学习什么,与邻居的孩子玩的游戏就是杀猪、做买卖和模仿送葬仪式。孟母看在眼里,接连搬了三次家,最后搬到有讲学的地方,发现孟子开始模仿学生学习,于是定住下来。

这个故事为的就是证实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后天的影响,会让孩子天性的善良发生改变,所以,要注重孩子的教育,本性不要受到污染,还要持之以恒,所以,孟母三次搬家,又教导孩子要专心坚守,不要半途而废。

注意,这里的教育不是现代意义的教育,而是儒学的道德教育,今天叫国学,古代的私塾教人读书做学问,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这一点,同时长大后可以以德善化天下,救济天下。日本现代的国语教育大致继承了这一传统。

下边的故事是另一个典故窦燕山教子的展开。同样证实,教子为善,孩子才能立身扬名,有所成就。

【故事天地】窦燕山教子

窦禹钧是五代后晋时候的人,住在蓟州,因为那个地方正是古代的燕国,所以人们称他为窦燕山。他的家里非常富有,可是窦禹钧为人心术不正,常欺负穷人。因为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30岁,还没有子女。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已经去世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正,德行不端,再这样作恶下去,不但不会有儿子,而且还会短命。你要赶快改过向善,多积阴德,多帮助人,或许还有挽救的余地。”窦禹钧醒来,把梦中父亲说过的话一一谨记在心,再也不敢做坏事了。

后来,他不仅不敢再做恶,还帮助了许多地方上的穷苦人家,甚至在自己的家里设立“义馆”,聘请有名的老师来教书,让家里贫穷没办法读书的孩子,都可以来上学。有一天,他在一间客店中,捡到一袋银子,他就在那儿等了一天,等失主回来找的时候,原封不动的还给了失主。

有一天晚上,窦禹钧又梦见父亲对他说:“你现在积了很多阴德,老天会赐给你五个儿子,你的寿命也会延长。”窦禹钧醒来后,虽然知道只是一场梦,但是却更加认真修养自己、多行善事。后来妻子果然为他生了五个儿子。

窦禹钧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教育,教他们圣贤义理与处世态度。他的五个儿子在他的教导之下,相继登科及第,乡里的人无不称颂,窦禹钧和他五个儿子的名声因此传遍了全国。

这个故事与上一课的周处的故事有相似之处,窦燕山与周处两人,都是一开始有恶习,后来改恶从善,及时纠正和醒悟,有了成功的人生,但又有不同之处,这里还讲到了善恶有报的天理的存在,人的一言一行都有天在审视,这表明,儒家劝人行善,重视德行的教育,被中国奉行了几千年,绝非偶然,背后定然隐藏着天意的安排。为的是让中国人守住良善,获得福报。

窦燕山正是感觉到了三尺头上有神灵,才从根本上敬畏天地,开始重德行善,得到了福报。于是从根本上理解了为何要让儿子们学习圣贤义理。也就是懂得了遵从儒学教导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孟母,还是窦燕山,都是中国教子从善,获得巨大成就的典范,都是在证实前一课的内容的正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