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直指(十三)
问。若言有真有妄。是法相宗。若言无真无妄。是破相宗。今论法性宗。云何立真立妄。又说非真非妄。
答。今宗镜所论。非是法相立有。亦非破相归空。但约性宗圆教。以明正理。即以真如不变。不碍随缘。是其圆义。
若法相宗。一向说有真有妄。若破相宗。一向说非真非妄。此二门各著一边。俱可思议。今此圆宗。前空有二门俱存。又不违碍。此乃不可思议。若定说有无二门。皆可思议。今以不染而染。则不变随缘。染而不染。则随缘不变。实不可以有无思。亦不可为真妄惑。斯乃不思议之宗趣。非情识之所知。今假设文义对治。只为破其邪执。若情虚则智绝。病差则药消。能穷始末之由。方洞圆常之旨。
故复礼法师问天下学士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安可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兹理。愿为开玄妙。析之出生死。
澄观和尚答云。迷真妄念生。悟真妄则止。能迷非所迷。安得全相似。从来未曾悟。故说妄无始。知妄本自真。方是恒常理。分别心未亡。何由出生死。
宗密禅师释云。大乘经教。统唯三宗。一法相宗。二破相宗。三法性宗。今此问。是法性宗中。啮镞关节。不问二宗。若法相宗。所说一切。有漏妄法。无漏净法。无始时来。各有种子。在阿赖耶识中。遇缘熏习。即各从自性起。都不关真如。谁言从真生妄也。彼说真如。一向无为寂灭。无起无止。不可难他。从真有妄生也。若破相宗一向说凡圣染净。一切皆空。本无所有。设见一法过涅槃者。亦如幻梦。彼且本不立真。何况于妄。故不难云。从真有妄也。唯疑法性宗。以此宗经论。言依真起妄者。如云法身流转五道。如来藏受苦乐等。言悟妄即真者。如云初发心时。即成阿耨菩提。知妄本自真。见佛即清净等。又言凡圣混融者。如云一切众生。本来成正觉。般涅槃。毗卢遮那身中。具足六道众生等。真妄相即。虽说烦恼菩提。无有始终。又说烦恼终尽。方名妙觉。华严起信等经论。首末之文。义宗有碍。自语相违。拟欲拣之。不可取一舍一。欲合之。又难会。俱用之。又相违。试问天下学士。有达者即知真入道。若诸师所答悉迷问意。皆约泯相归理而说。都不识他所问。从真起妄之由。修妄证真之理。然迷真起妄。盖有因由。息妄归真。非无所以。复礼法师。岂不知真妄俱寂。理事皆如。如寂之中。何有问答。然有二门。义理易辩。即无违妨。一者。一向说有妄可断。有真可证。二者。一向说非真非妄。无凡无圣。此二门。皆可思议。故胜鬘经云。众生自性清净心。无烦恼所染。不染而染。染而不染。皆云难可了知。复礼正问此义。诸师所答但说无垢染耳。唯观和尚所答。约真如不变。不碍随缘。方为契当。今宗密试答曰。本净本不觉。由斯妄念起。知真妄即空。知空妄即止。止处名有终。迷时号无始。因缘如幻梦。何终复何始。此是众生原。穷之出生死。又人多谓真能生妄。故疑妄不穷尽。为决此理。重答前偈。不是真生妄。妄迷真而起。知妄本自真。知真妄即止。妄止似终末。悟来似初始。迷悟性皆空。性空无终始。生死由此迷。达此出生死。又约始终。有四句分别。一。有始无终。即是始觉。二有终无始。即是无明。三无终无始。谓实际。四有始有终。是一期生死。
又释云。无始而有终。长怀懵斯理者。即法相事。而例难之。今云。有妄即真。则同无终始。若分别说。应有四句。真理则无终无始。妄念则无始有终。真智则无终有始。瞥起妄念。有终有始。若约圆融。同无终始。既无终始。亦复无有无终无始。唯亡言绝想。可会斯玄。
详上答意。深合圆宗。于随缘门。初即迷真起妄。后乃悟妄即真。于迷悟中。似分终始。约不变门。妄自本空。谁论前后。真俗无性。凡圣但名。譬如迷绳作蛇。疑杌为鬼。真谛非有。世谛非无。二谛相成。不堕邪见。是以俗谛不得不有。有常自空。真谛不得不空。空恒彻有。今时学者。多迷空有二门。尽成偏见。唯尚一切不立。拂迹归空。于相违差别义中。全无智眼。既不辩惑。何以释疑。故云涅槃心易晓。差别智难明。若能空有门中。双遮双照。真俗谛内。不即不离。方可弘法为人。绍隆觉位。
问。法相法性二宗。如何辩别。
答。法相多说事相。法性唯谈理性。如法相宗。离第八识。无眼等诸识。若法性宗。离如来藏。无有八识。若真如不守自性。变识之时。此八识。即是真性上随缘之义。或分宗辩相。事则两分。若性相相成。理归一义。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故。如全波之水。全水之波。动静似分湿性无异。
清凉记引密严经偈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镮。展转无差别。即赖耶体是如来藏。与妄染合名阿赖耶。更无别体。又金色如指镮金体即金。然此上异。总有四句。
一以本成末。本隐末存。此即存隐不异。故云以妄无体。揽真而起。则真无不隐。唯妄现也。
二摄末归本。末尽本显。此即显灭明不异故。故云以真体实。妄无不尽。唯真现也。
三摄本从末末存。摄末归本本显。此则两法俱存。但真妄有异。即有真有妄。明不异故。故云是即无体之妄。不异体实之真。故云无有异也。
四摄本从末本隐。是不无义。摄末归本末尽。是不有义。此则不有不无明不异。亦是末后二句。
又。非异故非边。不一故非中。非中非边。是无寄法界。妙智所证。湛然常住。无所寄也。又。非一即非异故。恒居边而即中等。又。非一即生死。非异即涅槃。非一即非异故。恒住生死。即处涅槃等。亦可众生迷故成阿赖耶。如来悟故成如来藏。如金随工匠缘成时。展作指镮。如指镮随炉火缘坏时。却复为金。成坏展转。但是一金。更无差别。如来藏心。亦复如是。但随染缘之时。迷作阿赖耶。随净缘之时。悟成如来藏。本末展转。唯是一心。毕竟无别。
如无生义云。众生身中有涅槃。即是末中含有本。众生是涅槃家用。即是本中含有末。贪欲即是道。即是末中含有本。贪欲即是道家用。即是本中含有末。
故经言。一切凡夫。常在于定。问言。常在何定。
答言。以不坏法性三昧故。此是末中含有本。法性中含有众生。即是本中含有末。
大品经言。不可离有为说无为。不离无为说有为。又末即是本。本即是末义。如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如经言。生死是涅槃。无灭无生故。
又楞伽经云。真识现识。如泥团微尘等。乃至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泥团微尘。应无差别。如是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非自真相灭。但业相灭耳。此中真相是如来藏。转识是七转识。藏识是赖耶。
又云。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此三种相。通于八识。谓起心名转。八俱起故。皆有生灭。故名转相。动则是业。如三细中。初业相故。八识皆动。尽名业相。八之真性。尽名真相。故经云。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种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约不与妄合。如来藏心以为真识。现即第八。经云。譬如明镜。持众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馀七皆名分别事识。经云。若异者。藏识非因者。谓三。若异藏识。则应不用真相及转识为因。既以转识熏故。真识随缘而成藏识。则知不异。非以藏识为二识因。故经云。非自真相灭。但业相灭。斯则三事备矣。经喻中有三。一尘。二水。三泥。以水和尘。泥团方成。以业熏真相。业识便生。经云。若自真相灭者。藏识则灭者。反显藏识。以真妄和合而成。但其妄灭。而真体不无。又自真相者。晓法师释云。本觉之心。不藉妄缘。性自神解。名自真相。约不一义说。又随无明风。作生灭时。神解之性与本不异。亦名自真相。是依不异义说。又经云。如来藏。为无始恶习所熏。名为藏识。又云。大慧。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一切趣生。譬如技儿。变现诸趣。是以诸教。皆如来藏为识体。故知心性即如来藏。此外无法。
唯识论偈云。又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明知天亲亦用如来藏而成识体。但后释论之人。唯立不变。则过归后人。以要言之。总上诸义。皆是真妄和合。非一非异。能成一心二谛之门。不堕断常处中妙旨。事理交彻。性相融通。无法不收。尽归宗镜。
宗镜录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