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意思,一个来自源头的追问
经常有些孩子说“没意思”,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话题,是安阳的一个男孩子,成绩在学校里拔尖,但是就觉得学习没意思,做什么都没意思,甚至觉得活着没意义。刚开始接触这样的孩子,以为他遇到了坎,生活上有压力,只是在表达一种情绪,后来才突然发现,这个孩子表述的不是情绪状态,他是在表达某种感受,描述的是一种存在状态。
后来又陆续接触到许多同样的案例,我心里想,现在物质生活这么丰富,有些孩子还拥有令人羡慕的学习成绩,那么多人爱你,活着多有意思啊。还有一些成年人,他们有钱、有房、有车,有着美好的生活,也说活着没意思,怎么就突然没意思了呢?
后来听董老师讲课才明白,他们口中的“没意思”直接指向了人的存在感,指向深层的来自源头的追问,“我活着有什么意义?”不只是孩子有这样的追问,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也遇到了这个坎。
好多这样的案例都被当成抑郁症,进行药物治疗,进行心理疏导。从人的生命源头看,没意思是无意义感的表现,当一个人说“没意思”的时候,很多有意义感的人理解不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们先看一下什么是“没意思”。
1、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比如,我对书有兴趣,对重庆火锅有兴趣,对钓鱼有兴趣,给儿子做饭有兴趣,对家长提供的案例有兴趣。而他们这些人对这些东西都没兴趣。
2、找不到做事的支撑点。譬如做生意的支撑点是挣钱,教育孩子的支撑点是希望孩子成人成才,有一个好的未来。很多人找不到活着的支撑点,很多成年人把责任当支撑点,仅仅靠责任支撑,对孩子而言,生命有重量,他们撑不起来,但是又怕自己不在了,爸妈会难过,这些孩子的责任感拉着他们继续生存下去,但是还是找不到支撑。
3、对自己极度否定。不管学习成绩有多好,学历有多高,多么有钱,身份多么显赫,这些东西仍然不足以让自己觉得足够好,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4、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可是学不动了,靠意志力坚持一下,真实的感受就是不好的,思考什么事都是消极的、悲观的。
这些就是“没意思”的意思,这种感受就像飞机在上升过程中,突然失重的感觉,生命突然失重,找不到任何支撑点了。就好像一个人拿着五颜六色的画笔,希望画出自己五颜六色的人生,结果无论怎么画,却画不出任何颜色,无论画什么都是灰色的。有些人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画出有色彩的人生,特别压抑、无奈、痛苦,这就是人找不到意义感的感受,内心害怕这种感觉的到来,却挥之不去。
就像顾城写的诗——今夜我只有戈壁,草原尽头的我两手空空,悲伤时握不住一点眼泪。这样的一种感觉很难用语言来描述。
叶塞宁写过一首诗《忧郁的人》,描述了一种孤独的感觉,其中有那么几句——我也有朋友,孤独时刻陪伴我的旅程,我很想欢笑,可是忧郁紧锁着我的双唇,星星是黑夜的眼睛,鲜花绽放着大地的心情,只是,我的心思,谁人在聆听。
这些诗句描绘的意境很接近这些孩子的感受,这种感觉哪来的?无意义感实质到底是什么?核心问题追到一个点上——“我是谁?我为什么存在?”这属于人的精神人的一个追问。一般人都能解释他为什么存在,而无意义感的人,在追问的时候,发现追问到底,居然没有支撑自己存在的理由,就好比有人告诉他,“你存在的理由去一栋楼里某个房间某个柜子里某个信封里找”,于是他爬到了20楼,走进那个房间,找到一个柜子,拿出一个盒子,拆开一个封信,打开一看,是一张白色的纸,上边什么都没有,这个人找不到自己存在的理由。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以下几类孩子更容易找不到意义感。
1、家里有一个不快乐的妈妈,无论孩子做什么事情,妈妈都不快乐。孩子从小就有一个动机就是取悦妈妈,以此来追问自己的存在有没有意义,如果妈妈不快乐,孩子就失去了做事情的意义。
2、家庭关系不稳定,家庭氛围冰冷的孩子。
3、孩子对父母怀有憎恨和否定,不接纳父母。
为什么这样呢?孩子不快乐跟父母有啥关系呢?其实有,费尔巴哈建立人本主义学说,把物质人和精神人当成一个统一体。表面上看,妈妈生出孩子后,身体上已经剥离,但是精神上将永远形成因果和连续关系,爸妈作为不可剥离的“因”存在,孩子作为“果”存在。如果妈妈从来不开心,孩子感受到“我妈不爱我,嫌弃我”,在跟爸妈的情感关系里,在追问的时候构成了因果。否定父母相当于否定了自己存在的“因”,“果”以感受的方式直接呈现。逻辑语言就是“你不值得存在”,无论你做多大事业,赚多少钱,仍然会觉得活着没意思。失恋,事业受挫等这些诱因更容易引发这种感觉。
从当前大背景下看,许多孩子倒在了“无意义感”上,被源头问题困住了,有以下几个原因。
1、现在这个时代物质极大丰富,意味着人的精神需求也提高了,吃不饱的时候,能吃一顿肉,精神需求就得到极大满足。现在天天都能吃肉,这个时候给孩子肉吃,他们得不到满足感,社会物质发展太快,精神成长跟不上,形成不对称关系。
2、自然人和社会人之间的矛盾,现在社会对社会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忽略了人纯自然的需求,为了完善社会目标,会压抑自然人的需求。
3、层级社会转向平级社会,人的主体性被释放了。在层级化社会,孩子听话服从就可以了。现在是平权社会,在这个时代,没有人规定你该怎么想,人可以自由思考,需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任。一些人一旦在精神上获得自由,他没有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就会出现这种失重的反应。
这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催生出来的问题,现在的孩子跟以前不一样了,关于源头的追问,对父母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尤其是这个时代的母亲,她是否具备幸福的能力,审美的能力,爱的能力,决定了她能否给孩子的精神人提供养分,一旦不能,相当于对孩子的精神人断粮断炊,精神人就无法成长。
现在物质生活很好了,进入了更注重精神生活的时代,精神生活的能力某种程度上对于我们教育孩子的能力,对于解决源头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家庭钱挣得很多,但是没有精神生活,夫妻之间有世俗生活,但是没有精神生活,父母跟孩子之间只有世俗生活,就是看着孩子学习,报补课班,报兴趣班,可是跟孩子之间没有太多的精神生活。
特别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理论,让父母处在紧张压力大的状态里,给不到孩子精神供养,暴露出更多的源头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源头问题导致的无意义感?观察这类案例,有成年人,也有孩子,他们采取了各种方式,试图去跟自己的妈妈在情感上建立链接,来摆脱无意义感。
以下是一些不成功的做法。
1、试图遗忘,通过刻意不去想,进而达到一种摆脱或者逃避的目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就跟量子纠缠一样,相互纠缠,而且谁也改变不了谁。我们想去摆脱这样一个源头,进而达到让自己能够有力量、有情感、有意义地去生活是不可能的。你会发现,跟你距离这么远的一个人,就因为她生了你,这个人就跟你一生的意义纠缠在一起。通过遗忘,你可能模糊了一些事,刻意回避了一些东西,但是无意义感的状态仍然会影响你当下的状态,遗忘不是明智的选择。
2、试图去根除这种感觉,有一句话“你所抗拒的将永远存在”,如果根除这块意识,同时也把自己否定了。把自己这个源头问题彻底根除了,或者把过去不好的伤痛抹除了,就像把扎在胸口的刺拔除了,但作为意识存在的“刺”无法拔除,因为这些意识已经构成了你。
3、试图宽恕源头,放下那段恨,当我们试图宽恕是永远宽恕不了的。
4、试图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改变现状。比如说,不去那么想她,或者换一种方式想,比如把父母当成小孩,理解父母的过去,他们是怎么成为这样的。最后会发现改变思维方式对这个问题没有帮助,因为这个问题本身,跟思维方式没关系,是跟思维状态有关系。
5、试图用智性生活代替情感生活,智性生活更多是大脑创造的,人的情感生活更多是意识创造的,是不同渠道的东西。人的智性生活地基是基于理性、逻辑,反映大脑的工作能力,情感生活反映人的能力,是直觉型知识的来源。用人的智性生活代替情感生活是行不通的。
针对这个问题该怎么办呢?
法国思想家马赛尔·普鲁思特说——生活在什么地方给你筑起了围墙,智慧便一定会在那里给你凿出一个出口。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生活悲观失望,被无意义感折磨的时候,消极的思维力量会帮你凿一个出口。很悲观的时候,人会抗拒消极的思维力量,不喜欢这种不好的思想,如果深入了解人,就能知道,存在的每一个东西都是有用的,消极的力量也是有用的。
譬如,一位妈妈来咨询,说自己面对孩子,各种方法都用了而毫无用处,孩子似乎没有任何希望了,而且自己也觉得生活无望,生活没有无意义。表面上看,是孩子让她很绝望,其实投射的是她有严重的“无意义感”。我顺着她的话讲,“既然孩子已经这样了,从各种方面看,孩子都没有希望了,你别指望他了,你也别挣扎了”,当我这么说的时候,这位妈妈反弹出强大的力量。她本来自己说孩子没希望了,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当别人也这么说的时候,她突然把攻击的焦点转到我身上,“老师,你怎么能这么说我的孩子?怎么就没有希望了”,把她消极的力量彻底释放出来的时候,她反而产生了求生的欲望,我说:“都这样了,你再努力还有意义吗?”“你怎么这么说呢?不努力怎么有意义呢?杨老师你闭嘴,在你这行不通,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这位妈妈前后表现判若两人。
在人的心智层面做深入研究,会发现人的消极思维,不去抗拒的时候,它往往能凿出一个出口。
通过观察这些人,有人能迈出去,跟父母情感连上,归根结底,就是“行动,行动,再行动”,这是摆脱无意义感,在经验层面上一个特别好的指引。
具体到生活层面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不断的行动中建构关系,在一个有爱的群体里建构新的同学关系、伙伴关系。参加过博瑞智学习的每个人都很热情,每个人都放下防御,可以在这个群体里积极的去建构关系。
2、积极地去建构新的经验,在行动中,不断创造新的体验,与人无数个拥抱,被人赞美,被人肯定,被人爱,在行动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情感体验。
3、在行动中不断创造生活,在过日子当中,去创造新的生活形态,新的生活体验。
4、在行动中不断塑造新的身体状态,练健身、练瑜伽等各种运动。
5、在行动中,不断建构希望。
6、在行动中,不断建构信念。
这些走出来的人,走着走着,发现源头问题自然消失了,毫无违和感。知道无意义感是怎么来的 ,但是怎么消失的,似乎没有察觉。所以,不要问什么时候能解决问题,就是一直行动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