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支付发展历程
1、支付主要分为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当然按照央行的分类还有什么预付卡、数字电视支付,不过这些都要么是日路西山,要么就没怎么出师就身先死了。
2、银行卡收单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类人类社会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而银行卡收单业务也是越来越细化的过程。
从最开始的拓展商户、清算、结算等这些工作全都由银行都包了;到后面发现这一家银行只能受理本银行的银行卡,商户搞起来太复杂了,用户也经常不知道哪家商户支持谁的银行卡;于是一种银行卡组织就应运而生了,来来来,银行们都加入进来;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万事达、银联。这样的好处就是用户只要刷加入了组织的银行卡,都可以消费了。而万事达、银联就把银行的一部分清算工作给揽过来,成为清算机构了。紧接着,银行又发现这拓展商户、维护商户是个钱少事多的累活;于是以前那些给银行提供收单服务的机构就慢慢地把收单这块的业务给接过去了。 所以现在银行卡收单就形成了特约商户、收单机构、清算机构和发卡银行几个分工明确的角色。
3、互联网支付,支付都是因为伴随着电商发展而起来,paypal是因为ebay,支付宝是因为淘宝。支付宝是因为淘宝C2C交易,买家不愿意先付钱给卖家,卖家不愿意不收钱就发货;淘宝就主动承担了担保角色,钱都先放我淘宝,卖家收到货了再打款到卖家支付宝账号。最早的支付宝因为没有对接银行,用户都是通过将钱直接打到淘宝公司银行账户,淘宝公司确定收到钱后再给用户的支付宝账户入账。
这基本的架子搭起来后,可是这老是让用户打钱也忒麻烦了,于是支付宝们就找银行一家一家对接网银,通过网银对接,用户插上U盾就可以给支付宝账户充值。另一方面,易宝支付、快钱通过与各个银行对接,聚合银行通道优势为商户提供整套的支付解决方案。
后来,支付宝发现这用网银也比较麻烦,要是直接输入银行卡号就能充值到支付宝账号就再不好过了 ;于是支付宝最先推出了快捷支付的前身“支付宝卡通”,用户只要和银行签约免密就可以将钱转到支付宝账户。再到后面就慢慢发展到现在的基本上都是快捷支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绑卡。
央行发现这支付宝们都直接和银行对接,这钱从银行出来就进了支付宝,这支付宝们也不好管理啊;而且这样支付宝们就成了实际上的清算机构了。所以央妈觉得这样太可怕了,所以就要成立一家类银联的机构,也就是所谓的网联。所以现在大家都要对接网联。
4、移动支付应该说是现在各大支付公司的主战场,当然从事后诸葛亮来说;目前是扫码支付占据优势。不过时间倒回到09年,当时各大支付公司都还没有很大头绪,当时智能手机刚开始普及;网络设施也不如现在这么快。当时的移动支付还只是停留在WAP支付、短信支付,用户体验也不是很好。而当时的运营商,特别是移动推出的2.4G技术,也就是俗称的黑卡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错,特别是在公交和便利店的场景还是很试用,其优点类似NFC刷卡。但由于2.4G涉及手机终端适配、POS机支持、2.4G芯片,所以产业链过长;最重要的是银联、银行根本就被排除在这个利益体系之外,所以在推广过程难度非常大。
于是2.4G的标准慢慢地没有什么人陪移动玩,银联更希望推动NFC标准的建立,因为NFC是基于13.56MHZ标准,和银联POS机挥卡的通信标准时一样的。所以在后续的拉锯中,移动慢慢地开始接收NFC。就在运营商和银联还在为移动支付标准进行争夺过程中,随着微信横空出世,随时随地扫二维码被培养成用户的使用习惯;于是微信支付、支付宝基于二维码推出了扫码支付,尽管扫码支付在14年一度被央妈叫停,但也挡不住用户被教育得已经越来越习惯扫码这一动作;再加上微信支付、支付宝作死给用户送钱,培养用户扫码习惯。所以扫码支付成为中国用户移动支付的主流支付方式。其实扫码付成功,不仅仅只是说微信支付、支付宝砸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因为扫码支付相对轻,不需要商户做过多改造;而支付宝、微信支付携用户迫使商户更多接受扫码支付。
而另一边,NFC还是那样半死不活的,尽管衍生出了所谓HCE解决方案,也就是模拟卡应用,甚至苹果支付都是类似于该种模式;不过最终也还是没有发展起来。
5、支付其实就是通过识别为本人而进行扣款,所以未来的支付更多是基于人生物特征而进行的所谓无感支付,比如刷脸支付、指纹支付、静脉支付、虹膜支付。让支付无需过多操作和处理即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