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散文散文、随笔

犹为为农民这两个字感到悲哀〔原创〕

2019-02-20  本文已影响14人  僚片子
犹为为农民这两个字感到悲哀〔原创〕

      我向来不赞同人们用“一看就是个农民”来诋毁他人的价值,一来这样的结论很容易暴露个人的狭隘的认知,也有数典背祖的叛逆,这样说话的人,常带有市井的庸俗,这样评价他人的人,并不会要比我眼睛的固有的农民形象高大多少,而且这样用语的人,完全地展示出,或者甚至要比人们长说的小农意识的性格在质地上更加低廉。圈定他人的同时,也是给自己一个枷锁,不见得个人的认知都是高级的人,才是有发展的眼光和修养提升空间。

        往上三辈是农民这样的俗语,在今后,类似于我们现在乡村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节奏来看,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会被淘汰,就如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用文言文跟外界交流,只能在文字里寻古,寻找过去文字,语言的古色古香一样。我不认为小农意识完全不好,而且我们现在的极少数农户,恰巧就缺少了小农的可爱、质朴、敦厚,学了些城市的奸诈、狡猾,势力,完全脱离了农民那些祖祖辈辈一直想传承的良善,譬如现在积善之家的横批,大都不敢不情愿贴挂在堂屋门楣,一经贴挂倒是成了他人的笑柄,而不是自励的劝勉。

        现在人们通常认为农民的知识层次有了很大的提高,各位农民兄弟请扪心自问,你们培养出来的兄弟、姐妹、子弟,是真的对农村的整个文化教育建设起到过改善吗?他们有没有真的做到了光尊耀祖在故土的再进一步繁荣之上?现在很少有人谈及乡绅二字,一个是少,第二就是太少,第三更是我们的农民,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而是把农民的二字当成了负债,何以为耀,耀给谁看,农民的价值彻底的被颠覆了。

      小农有什么不好?我们曾巴望过,把自耕自作,无约束于政治何人操控,当成一种理想过,但不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在现实里兑现了吗。我们不知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世外桃源吧,但这已被只能当做田园的诗境高远了,而不是辛劳间歇的放松。而我们农民兄弟培养出来的大都是“故人西辞黄鹤楼,”,“抽烟喝酒加烫头“,都成了“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漂泊,恨不得远离农村这样的潜在意识的存在,是小农意识的危害之所在。翻开历史,每个封建朝代都不乏著名的乡绅,或许是我们曾今有过把乡绅当做封建的老爷的存在,消灭掉一大批这样身份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乡绅呢,乡绅阶层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大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从他的构成来看,我们现在的农村,这样能以个人的修为、做派,知识,教化影响整个乡村民风的人,还有吗?他们晓得政治的利害,而我们过去只是灌输知识改变命运,改变谁的命运,这样模棱两可浑噩的宣传,从现在看来,无益于农村,而是个人,无益于国家,而碍于作一个大大的人。

        积善之家也算是最为朴素的治家之道了吧,无善何以有德,无论现在提倡的什么新型农民和传统农民的划分,少了善的培养的农民何尝不是家国的悲哀。那么如何能挖掘发扬光大优良的乡风、村风呢?单靠几个流水一样的村官显然是不够的,怎么才能让志者智者返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改变命运。我倒有几位同事退休返乡的,偶尔有交流这样的话题,他们给我的回答大都是“不参合那些龌龊的勾当”的清高的回答,好的政策在他们口里怎么变成那样的界定,我想该不言而喻了吧,是不代表真正的民意的表决的权力置于何人之手吗?也不尽然,是他们的能力没有长期以来土生土长的硬气?我想也不是的,应该是他们真正的那些“小农意识”最顽强的存在。手里有了一点退休金,退化成了标准的无协作意识、无交换理念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在作祟罢了。

      在农村的人想干农业,叫顺其自然;在城市工作的回农村创业,叫回归自然;刘强东跨界做农业,叫改变自然,创新。总之农业这个传统的行业,曾经包括现在正受到要人的关注,也出现了前所未来的热闹,但都离不开,且只奔着那个方外圆去了。

        犹为着实叫人为农民这两个字悲哀。

——早起,写写字。2019.2.20于单位宿舍(草记待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