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从底层来说,人类其实都是懒惰的追求稳定的
齐帆齐微课
大脑最基本的原理是节能,这是写在人类基因里面的机制。
我们的大脑是出现在6亿年前,为了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生命体的简单感官向着更复杂的方向进化。
大脑之所以会不断进化变得复杂,本质上就是为了更好的“趋利避害”,来维持更长久的生存。
虽然在这数亿年间,经过了许许多多次进化和跃迁,但人类底层基因的代码是保持不变的。
“趋利”指的是学习和强化对生存有利的行为,“避害”指的是尽量规避无意义的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这种特性同样继承到了人类身上,从底层上来讲,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懒惰的,我们大脑时时刻刻都想着如何用最少的资源支出做最多的事情。
那么大脑是如何判断什么事情需要尽可能省力,什么事情需要集中资源去处理呢?是通过预测。
大脑时时刻刻都接收外界的信息,用这些信息在大脑内部构建出一个模型,并不断的加入新的信息去修补。
使这个模型更加接近真实的世界,所以遇到一个场景之后,它习惯于用大脑当中已有的模型去预测它。
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们的理性也是有限的,一旦发生各种变化,意味着大脑会对已经构建完毕的心智模型进行修改。
这是一件非常耗能的事情,因此大脑下意识的会去排斥它,所以大脑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追求稳定,人类都习惯地去追求稳定。
什么是稳定呢?
一是确定性。大脑希望未来是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预测的,尽量减少模糊和不确定,接收的信息跟内在的心智模型是一致的,尽量减少冲突和矛盾。
二是适应性。希望我们的生活模式是稳定不变的,一旦发生变化他就想尽量的恢复原状。
这符合大脑节能的模式,对于大脑来说维持原有的模式是最省力的,对原有模式的改动是麻烦的,耗能的。
大脑最害怕的敌人就是未知,也就是不确定性,未知就意味着许多不同的可能,那么对大脑而言,它就需要分配资源去逐一理解思考分析种种可能性。
这就会极大地占用大脑的空间,让它无暇去处理新问题,因此我们总会下意识地排斥不确定性,企图在不确定性里面寻求确定性,建立可控性。
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对外部世界是有解释的能力的,甚至是有预测和干预能力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来获得安全感。
一个最常见的排斥不确定性的例子就是焦虑感。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受,比如公司最近要裁员,我会不会在名单上?下周就要上台演讲了,我会不会表现很差?
而这种焦虑的本质其实就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恐惧。
一件事情,如果我们明确知道它会顺利,我们不会焦虑,如果我们明确知道他不会顺利,我们也不会焦虑。
只有在它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我们难以确定哪一种可能性会成真的时候,它的不确定性会占据我们大脑大量的空间和资源,使我们被迫去思考每种可能性的结果和应对措施。
因此对大脑来说,这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在焦虑地驱使下,我们常常会做出一些没有意义的行为,比如在脑海中反刍自己的担忧,反复去确认有没有新消息。
这些行为其实就是大脑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反抗,它企图通过行动让我感到我们是有事可做的,是可以去干预和控制的。
但是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度的不确定性。
每一个个体都与其他个体密切相连,形成一个庞大又错综复杂的系统,每一点扰动都会给这个系统带来巨大的,难以理解的变化的变化。
因此传统通过确定性来建立安全感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尽管我们的大脑仍然维持着远古的特性,对不确定性深恶痛绝。
但我们必须让自己的大脑更快的适应当下的环境,适应这个充满变化和可能的世界,从发展和完善中获得安全感。
这可能是在这个时代我们最需要去完成的课题。
懒惰和追求稳定是人类的本能,但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必须要不断成长自己,积极地面对各种不确定性。
(齐帆齐商学院年度品牌营第115篇,字数1470字,累计22857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