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关系(二)
先来看个故事:有一个女人,她的婚姻说起来很不幸,结婚几天后丈夫离家。后来刚生完孩子就因三姑娘离婚。
离婚后,这个女人也意识到她的的人生不能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渣男毁掉,她要重新找回消逝的人生激情和热血。
在悲伤和绝望中她打起了精神,去寻求各种能够治愈伤痛,提升自我,修炼智慧的方法。
她想要改变现状突破自我的愿望和期待如此强烈而坚定,自助者天助,她从过去的悲伤中走出来,开启另一段体验的人生——自强,智慧。
当提及她的前夫和过去不堪的回忆,她是心存感恩的——感恩前夫的陪伴,感恩神的赐予,是曾经的不堪和痛苦让她觉知她的愚蠢,无知。
她打定改变的决心,当她开始改变的时候,才真正发现了自己深藏的潜力,原来人生可以是另一种风景。
婚姻关系(二)其次,即使是你当时眼瞎无脑,没有发现他的伪装和下三滥的品性,在通往你原本计划好的幸福大路上出现意外,影响婚姻的质量和完美,并不会影响你体验婚姻,只是临时换掉剧本——原本的喜剧改为正剧或者悲剧。
从“自我”的创造的层面来看,这反而是好事也说不定——谁知造物无雕刻,费尽人间巧匠心。
甚至从更高的智慧层面上来看,任何一个人出现在你的生命中,无论他带给你的是痛苦还是喜悦,他都是神派遣来的天使——帮你完成你要体验的关系,完善人生。
说白了,幸福也好,不幸也罢,本质都是对于你个人认知和智慧层面的历练。
婚姻关系(二)不幸遇上了糟糕的人,摊上了糟糕的婚姻,真的很可怕吗?其实不过是你漫长人生中一段经历:最钻心蚀骨的疼痛、最委屈难吐的磨炼、最坚韧不折的忍耐、最纠缠无奈的寂寞、最无望到泪眼的等待,最剜心取血的折磨,最伤神的黑暗挣扎。
当你已经经历了,已经痛过了,已经觉醒了,已经通透了,最后明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难道这不是这段关系带给你的最宝贵的体验?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参悟不透,岂是宝贵二字可以形容的?
反过来说:如果你因为这点猫抓痒般的小苦难,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沉沦成了连自己都厌恶嫌弃的人,痛苦,委屈,折磨不是白白受了,哪里说理去?
经历挣扎,磨砺,你能把这些不堪的回忆抛诸脑后,站在更高的认知层面把它们看做是考验,看做是神给予你的礼物——只是神一时打盹不察忘记包装了,卖相差点;把这个特殊的礼物变成成长的动力,变成你涧底松挺拔向上俯视山头的谦卑,变成拓宽你生命广度和延伸生命深度的极好品质的养分,那么你就能创造出超乎你预期和想象的自我。
婚姻关系(二)你也许会说,你看上去很冷漠无情,甚至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道貌岸然和装清高,但是事实上在面对痛苦折磨或者不幸无助的时候,这是唯一正确且可操作的态度。
当一个人遭遇不幸的婚姻,谁都可以抱怨,谁都可以报复,甚至很多女人在发现丈夫出轨以后,选择了相同形式的报复,放浪形骸,自己也去“找乐子”;还有的选择了鱼死网破,我受到伤害你们别想快活,把丈夫和三姑娘一起送上黄泉路,而自己也去追随;还有的选择麻木无视,觉得婚姻就这样,无所谓,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你选择以上几种态度也无可厚非,我的一个朋友,高知分子,发现丈夫出轨想去和一起学驾照的男人一夜情报复丈夫,只是被我劝住。
这时理性完全被愤怒的情绪压制,根本没有思考能力,这种情况的男女把情看得太重——所谓的情执。
他们的处境和状态值得同情吗?当然值得同情,毕竟在婚姻中的过错方不是这些女人,而是她们不负责任的丈夫。
但是表达出同情以后呢?她们的婚姻如何呢?会改善吗?她们的人生又如何呢?仅仅是因为婚姻的失败,所以连带着连整个人生都失败吗?仅仅是因为婚姻中另一方的过错,不配合和不负责任,所以连体验人生的资格也不要了吗?
连自己的身份,自己的父母,子女也都放弃了吗?如果真的是这样,你不只是毁灭自己的人生,还在父母子女的心尖上插把刀,你与渣男又有什么区别吗?你连累你的父母子女因为你的无明和愚蠢才是真正的不幸!
婚姻关系(二)15岁的张幼仪嫁给徐志摩,徐就去英国,后来张幼仪追随徐到英国生活,可是张幼仪得到什么?
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德国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对待张幼仪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残酷。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
此时徐志摩正因林徽因而心烦意乱,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赶快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可是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
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雇了保姆,自己学习德文,并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1925年,彼得(徐德生)3岁死于腹膜炎。徐志摩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到“C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的‘什么都不怕’。”(C指代张幼仪)
张幼仪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辗转德国。边工作边学习,学得一口流利的德语,她严肃的人生理念契合德国严谨的工作作风,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人生支撑点。张幼仪将自己的一生分为“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去德国以前,凡事都怕;到德国后,变得一无所惧。
与丈夫离婚,心爱的儿子死在他乡,人生最晦暗时光,如一张大网,铺天盖地笼罩着她,一切都跌至谷底。
伤痛让人清醒,就在这时候,她忽然明白,人生任何事情,原来都要依靠自己。别人的怜悯,搏不来美好的未来。离婚丧子之痛,让张幼仪一夜长大,羞怯少女,转身成为铿锵玫瑰,就算风雨琳琅,她无所畏惧,很快开创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图片来自网络
罗胖说过这么一段话,我颇认同:
人生策略无非三种——
1. 强力改变现存世界,任我驱使。
秦始皇是这么做的。
2. 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等待协作。
王阳明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3. 和牛人牛事在一起。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所有的父母也都不得不这样做。
依我看,除却第一种对于我们普通人不可行,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自我提升或者重新选择婚姻与牛人在一起也未尝不可,你觉得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