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想法简友广场

【15】纸媒写手的修养:标新但不做作

2023-06-19  本文已影响0人  风清不扬81

先讲个王安石的故事。

从前南北朝时期,王籍写过一首诗《入若耶溪》,中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蝉的鼓噪声和鸟的鸣叫声反衬山林幽静,算是妙笔名句。后人就模仿写了很多,既有写若耶溪的,也有写其它的。包括王维的某些诗句也从此而来。

到了宋朝,王安石也写。他写了一句“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看这鸟鸣还是不鸣,明显就是抬杠喽。但仔细对比一下“鸟鸣山更幽”和“一鸟不鸣山更幽”,从写手角度看,是不是作得慌?黄庭坚评价“直为死句”,王世贞说“宋人无趣,大抵如此”。

这就是作的结果。其实我们给报纸写东西也是一样。版面研究透以后,接下来先巩固版面,就把这个版面一般需要的文章写好。时间长了,考虑写个性文章,毕竟编辑也喜欢有个性有新意的文字。但是得注意——

修养之二:标新但不做作

文章这种事情,标新立异肯定是很重要。从标题到主题、到内容,如果不能很快抓住编辑的兴趣点,怎么可能发表?

但是呢,纸媒副刊受到的制约也很多,标新立异有一个空间或底线存在。

对写手来说:

一是主观上要有与众不同的追求。下笔之初就要有这种意识,要努力让自己的文字与众不同。别以为这是每个写手都在努力的事,这其实是绝大部分写手都不够努力的事。比如前几天高考,让我写会怎么写得与众不同?就写过去自己的高考感受吗?

当然有的版面编辑喜欢传统朴实的文字,你写得普通,可能也用。但如果走普通的路,能不能走得长远,就很难说。个人倾向于要有标新的意识,一篇文章里总要有那么一段、或是那么几句,让人耳目一新甚至会心一笑。

二是内容上要有四平八稳的把握。也就是不做作,千万不能做作。文章这东西,不要以为自己的文章没什么影响力,万一搞出不好的影响力来,后悔都来不及——这是在网上,因为自媒体几乎可以随便发。纸媒有编辑审核把关,没那么容易出事,但一旦有所不妥,对自己来说就是白写,同样不划算。

纸媒就是纸媒,一切都是白纸黑字,稳妥是底线。

比如政治类的话题,边界在哪儿要搞清楚,有些敏感的东西没必要碰,也不可能在我们写手的千字文里说清楚。

比如价值观的问题,纸媒有个社会导向功能,你传递出来的导向有问题,与社会主流价值认同相背离,那肯定发表不了。

比如某些涉及争议或是容易引起法律纠纷的问题,没有严密的论证、可靠的论据,那就最后不要瞎说。

比如某些尚无定论的东西,类似文史中常有,你写了半天但都是毫无根据的臆测,一厢情愿的胡说八道,那没意义。

比如语言文字的准确性。网络语言那么多,适当运用到文章里就是标新、创新,但刻意做作就显得媚俗,不如不用。包括生造词,如果造的自然顺口,那当然挺好;如果搞得读者肉麻一地,那还是算了吧。

三是思想上要有越挖越深的激情。看文章越多,越觉得,文字究竟能给人带来什么价值?任何读者看自己的东西,多少得到一些收获,哪怕只是得到一点小开心小感动,那也是价值。连这个小开心小感动都没有,那这文章可能就没有发表的必要。

所以文章越写越觉得,要不断挖掘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内心越投入,写文章、改文章才有激情;激情多了,自然文字就越丰富或越深刻。言为心声,只有投入,文字才会动人。而越是动人的文字,越有出路,这家不用、那家用呗。我还从没见过,哪篇真正的好文章不能发表的。当然,这种“好”,不是自以为是的好。

然而,感情的流露,思想的撞击,也必须自然而然,千万别做作。做作的文字,为赋新词强说愁,会让人不忍看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