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的魅力》6
变形转换:关于坏继母的幻想
1. 成长经历需要适当的时间,童年就是学会跨越内心经历与现实世界之间巨大差距的阶段。
2. 把某一个人裂变为两部分,以保留其美好形象,使其不受损害的方式方法绝非只有童话故事才会使用;许多儿童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来应对那些太难处理或太难理解的关系。(外婆分为美好善良的外婆和邪恶可怕的老狼,母亲分化成去世的善良美好的亲生母亲和恶毒凶狠的继母等)保留对外婆和母亲慈爱深情,又渲泄对于“狼外婆、坏继母”的愤怒,避免为产生对外婆或母亲的愤恨的想法而感到负疚——这种负疚会妨碍孩子与外婆或母亲的亲密关系。
3. 童话故事通过自己的方式告诫人们不要被愤怒的情感冲昏了头脑。童话故事告诫:被愤怒或急躁所搅扰会导致严重后果,但那些后果只是暂时现象,美好的愿望或行动可以消除不良愿望造成的所有危害。
4. 轻率的愿望可能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童话故事在承认生气动怒乃凡人皆有的人之常情时只期望成年人有足够的自制力,不要让自己冲昏头脑,因为他们的稀奇古怪的愤怒愿望会成为现实——但童话故事强调的是,如果儿童情有积极的愿望或想,就会带来奇妙圆满的结果。
给混乱带来秩序
1、把一切事物分成对立的两个方面,是儿童能够把某些秩序带入他的世界观的一种方法。
2、人格的三个方面:伊底(本我),自我,超自我。童话故事中伊底常通过某种动物形式表现出来,代表着我们的动物本性(危险且具有破坏性,睿智且行善助人)
读有所想:
1、每个童话故事的出现都投射着儿童的心理变化或心理情绪的过程。如凶恶的继母或狼外婆,其实都是儿童把自己的母亲或外婆生气或愤怒时的状态幻化而成的继母或狼外婆。这样幻化的好处是让儿童保留母亲或外婆在儿童心中的美好形象。
2、童话故事不仅让孩子的内心情绪有一个外化或渲泄的作用,同时也让家长反思自己与孩子相处时的行为和情绪,特别在孩子前面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因为生气或愤怒的情绪会感染到孩子的心理,让孩子内心无所适从,内心会造成混乱。
3、家长对孩子要有爱心、耐心,还要用积极的愿望或心态对待孩子的各种行为,特别要鼓励孩子的小进步、小成长。在生气、愤怒时家长不要乱说话、乱发脾气,更不要说一些打击孩子自信的话。